曾几何时,“玛莎拉蒂”四个字就是豪华与速度的代名词。
懂车的人听到它,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优雅的线条和那令人热血沸腾的咆哮声。
它和兰博基尼、法拉利,那是被车迷们封为“两皇一后”的存在,江湖地位不言而喻。
这牌子从1914年就诞生了。
凭着在勒芒那些顶级赛事上的玩命表现,把名头打了出去。
后来兜兜转转。
到了1997年,菲亚特把它塞给了自家的法拉利。
这倒是个关键点。
因为2002年两家签了个发动机共享协议。
这下厉害了。
玛莎拉蒂的车,能装上法拉利的“心脏”!
这可是金字招牌啊。
你想。
花比法拉利少一大截的钱,就能得到同源的激情轰鸣,哪个爱车的人不心动?
正是靠着这个独一无二的卖点,玛莎拉蒂才真正有了冲击超豪华品牌的底气。
2004年,玛莎拉蒂正式把分公司开到了中国。
那会儿初来乍到。
知道它的人真不多。
第一年卖得挺惨淡,才一百多台。
但意大利人脑子转得也挺快。
立马调整策略。
把目光瞄准了中国崛起速度最快的那群人——新富的中产阶层。
为了打动中国消费者,他们甚至把一些新车的全球首发礼都搬到了中国。
连100周年的限量纪念跑车,都选择优先在中国的土地上亮相。
这份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策略对了。
路子就顺了。
2013年对玛莎拉蒂在中国的扩张是个重要的年份。
管理层大概是被之前的快速增长冲昏了头。
定了个雄心勃勃的目标:2015年要在中国卖到1万台!
这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天文数字。
为了实现这个火箭般的攀升,玛莎拉蒂祭出的杀手锏是——狠命降价。
旗舰轿车“总裁”,过去落地价轻松破200万。
2013年换代后,起售价直接降到140万。
很快又滑到130万。
同年。
还推出了定位更年轻的“吉博力”第三代。
造型更潮更拉风。
最关键的起售价才89万!
这可是玛莎拉蒂历史上第一款能把价格门槛拉到90万以内的车型。
对很多渴望拥有顶级品牌又预算有限的人来说,诱惑力巨大。
效果立竿见影。
2013年它在中国的销量直接干到了近4000台!
比上一年暴增了3倍!
尝到甜头的玛莎拉蒂再接再厉。
又推出SUV车型莱万特。
继续用相对较低(相比过去)的价格吸引年轻新贵们。
一路凯歌高奏。
2016年和2017年,其在华销量确实如它所愿,连续突破一万台大关!
中国市场一举超越美国,成为玛莎拉蒂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占了总销量的三成。
然而。
俗话说爬得高,跌得重。
就在销量一路狂飙的时候,危机已经悄然埋下。
2016年,一件事刷了屏:一个微商大佬豪掷800万买了10台玛莎拉蒂奖励旗下的代理。
这本是独立事件。
却仿佛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
一夜之间。
“恭喜XX喜提玛莎拉蒂”的图片和文案,在朋友圈铺天盖地。
微商群体似乎突然发现,玛莎拉蒂是展示他们“成功”与“实力”的完美道具。
用来招揽下线的效果似乎特别好。
本来这也能是好事。
证明品牌有吸引力。
但坏就坏在。
假的太多!
能真金白银拿出钱买玛莎拉蒂的微商终究是极少数。
于是各种荒诞的桥段出现了:租车拍照、甚至有些地方经销商公然推出“欢迎微商拍照,一次200元”的服务。
彻底把这台尊贵的意大利跑车变成了拍照道具。
品牌形象这种东西,建立起来难如登天。
崩塌起来却只需要瞬间。
曾经代表着顶级奢华与品质的“三叉戟”,就这么被网友们毫不客气地贴上了“微商车”的标签。
这标签的杀伤力太大了。
直接把品牌从云端拖到了地上。
格调碎了一地。
让很多真正追求品质与身份认同的目标客户避而远之。
老车主们更是憋屈。
车标在朋友圈贬值得比车价还快。
雪上加霜的是玛莎拉蒂自己内部也乱了阵脚。
2017年。
菲亚特集团为了推动旗下另一品牌阿尔法罗密欧入华。
竟然玩起了“捆绑销售”的把戏。
拼命宣传玛莎拉蒂和阿尔法罗密欧是“同胞兄弟”。
本来这策略或许是想用玛莎拉蒂的余光照亮新兄弟。
可问题是阿尔法罗密欧的主力车型价格普遍在三十到四十万区间。
这通操作下来。
阿尔法罗密欧没见多火爆。
反而让消费者糊涂了:这意大利“亲兄弟”一个卖三四十万,那旁边那个卖一百多万的还是“超豪华”吗?
品牌价值的模糊和质疑,像潮水一样涌向玛莎拉蒂。
它的高端定位在大众心中被严重稀释。
更要命的是。
屋漏偏逢连夜雨。
2016年,法拉利这个大靠山从菲亚特集团独立出来了。
紧接着2019年。
法拉利正式宣布终止与玛莎拉蒂那项至关重要的发动机共享协议。
这简直就是釜底抽薪!
玛莎拉蒂手里最大、最核心的那张王牌——法拉利同款引擎的卖点。
没了。
没有了那颗激情澎湃的“心脏”,玛莎拉蒂一下子被扒去了最华丽的外衣。
当消费者再把它拎出来,和同价位区间(尤其是保时捷)的车型比较时。
那些一直被光鲜外表掩盖的短板暴露无遗:车型更新换代慢得像蜗牛。
产品线就那么几款。
配置水平跟不上时代。
内饰的设计和用料质感更是被无数车主和车评人吐槽为“100万的车,10万的内饰”。
做工糙得让人不敢相信是豪华品牌。
此外。
质量问题也开始集中爆发。
天窗漏水、仪表盘莫名失灵……
这些小毛病虽然看起来不大。
但每出现一次都在消耗车主的信任。
更要命的是。
玛莎拉蒂在国内的售后网点少得可怜。
修车排队动辄几周甚至一两个月。
车主们的耐心早已被磨光。
谈何忠诚度?
内忧外患之下。
玛莎拉蒂在中国的销量断崖式下跌来得毫不意外。
2018年。
销量暴跌40%。
利润更是惨不忍睹,缩水了70%。
这就像是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此后的几年完全是在泥潭里挣扎。
2024年。
全球销量才1.1万辆。
萎缩得厉害。
中国市场更是惨不忍睹。
2025年前5个月,总共才卖出去384辆车。
算下来一个月连80辆都不到。
这个数据有多离谱?
说出来都心酸。
它甚至被那个已经申请破产、走亲民路线的哪吒汽车给超越了。
销量跳水。
玛莎拉蒂最后的应对之道还是那招——降价。
旗下车型,从SUV到轿车,价格一路跳水。
期望能挽回一点销量。
但此时的降价,效果如同往无底洞里扔石子。
频繁的大幅降价造成了双重打击:老车主眼看着自己刚买没多久的爱车瞬间贬值几十万,怨气冲天。
那些潜在的买家呢?
一听说这车价格“不稳当”,今天买明天就亏十几万,反而更不敢出手了。
都在等着看还能跌多少。
降价清库存的恶性循环,让本已崩塌的品牌形象变得像豆腐渣工程一样不堪一击。
还有一层压力来自时代。
如今汽车行业的热门话题是什么?
是电动化、智能化!
各家巨头都在转型。
中国本土新势力更是冲得猛。
玛莎拉蒂在这方面,步子实在迈得太慢了。
电动化技术拿不出像样的东西。
智能化体验也跟不上主流。
消费者对于一辆现代化的豪华车该有什么样的科技感和未来感,已经有了新的标准。
玛莎拉蒂在产品和技术上的掉队,让它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完全处于下风。
当宝马、奔驰、保时捷乃至一堆中国新势力的高端电动车纷纷站稳脚跟时。
玛莎拉蒂似乎还在为找回曾经的引擎轰鸣声而发愁。
彻底错过了新能源浪潮的班车。
现在回头看看玛莎拉蒂在中国的这二十年。
真是一场令人唏嘘的大起大落。
从顶着耀眼光环进入。
到通过精准定位和降价策略赢得一时辉煌。
却因为与“微商”标签的深度捆绑。
错误的关联营销。
丧失了核心动力优势。
自身产品力缺陷频出。
服务质量落后。
对电动化大潮反应迟钝。
再到最后以饮鸩止渴般的降价应对。
一步步把自己的金字招牌砸得粉碎。
想要在中国这个竞争激烈到白热化的市场上重新找回一席之地?
难度堪比攀登珠峰。
消费者是现实的。
情怀不能当饭吃。
唯一的出路可能是彻底地“刮骨疗毒”:重新想明白自己是谁,该卖给谁(这个群体肯定不再是当年的微商了)。
真金白银地投入到研发里。
把产品的品质、配置、内饰、智能化全面提上去。
别再搞什么面子工程。
把售后服务网络铺开、服务能力提上去。
让车主感觉钱花得值。
最后。
也是最紧迫的。
赶紧追上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
拿出一款能真正让市场眼前一亮的纯电车型。
这些事说起来简单。
做起来每一步都难如登天。
但如果不痛下决心去做。
恐怕“玛莎拉蒂”这个名字。
真的只能慢慢沉淀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历史教科书里。
成为讲述品牌兴衰的一个经典案例了。
毕竟。
市场抛弃你的时候。
连再见都不会说一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