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豪华品牌在华销量普遍下滑超20%,正在中国悄悄“消失”

还记得当年加价提车的雷克萨斯吗?如今它的ES混动版价格已经彻底松动,裸车价直接干到了19万区间。

二线豪华品牌在华销量普遍下滑超20%,正在中国悄悄“消失”-有驾

这并非个例。捷豹XEL 90周年典治版直接标价15.98万,几乎卖成了国产紧凑型轿车的价格,被人调侃“捷豹卖出了影豹的价格”。沃尔沃XC60更是直降17.4万元,试图以夸张的价格降幅换取市场份额。

二线豪华品牌在华销量普遍下滑超20%,正在中国悄悄“消失”-有驾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如此大力度的降价,也未能挽救这些二线豪华品牌的销量颓势。2025年上半年,凯迪拉克销量同比暴跌近20%,成为通用在中国市场的“唯一负增长”;林肯销量直接腰斩,同比下滑超过30%;至于英菲尼迪、捷豹、讴歌等品牌,不仅销量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已经快被消费者遗忘。

二线豪华品牌在华销量普遍下滑超20%,正在中国悄悄“消失”-有驾

曾经需要加价等待的豪华品牌,为何在短短三年内就沦落到打折甩卖都无人问津的境地?

二线豪华品牌面临的第一个冲击来自一线豪华品牌的“降维打击”。当宝马3系最低降至23万元,奥迪Q5L直接降价15万元,奔驰C级落地价仅23万出头时,消费者花同样的钱就能买到BBA,自然不再考虑二线品牌。

二线豪华品牌在华销量普遍下滑超20%,正在中国悄悄“消失”-有驾

品牌效应在中国汽车市场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购买豪华车不仅仅是为了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社交属性的投资,关乎面子工程和二手车保值率。在这些方面,BBA依然稳坐神坛,二线豪华品牌难以抗衡。

更重要的是,BBA的降价策略并非偶然。2024年,德国三大汽车集团——奔驰、宝马和大众在三季度财报中一致指出,除了中国市场,它们在全球其他地区的销量普遍实现增长。中国市场销量走低甚至拉低了三季度整体销量。为了保住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即使是一线豪华品牌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加入价格战。

二线豪华品牌在华销量普遍下滑超20%,正在中国悄悄“消失”-有驾

如果说BBA的降价挤压了二线豪华品牌的生存空间,那么国产新能源品牌的崛起则直接摧毁了它们的立身之本。

理想汽车仅用58个月就实现了累计100万辆的交付。2024年第三季度,理想交付量达到152,831辆,同比增长高达45.4%。蔚来1-9月共交付新车149,281辆,同比增长35.7%。截至目前,蔚来已累计交付新车598,875辆。

二线豪华品牌在华销量普遍下滑超20%,正在中国悄悄“消失”-有驾

问界M9在上市后累计大订已经超过16万辆,连续六个月蝉联中国豪华市场50万元以上车型销售冠军。赛力斯集团更是凭借与华为的合作实现了千亿营收,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066.27亿元,净利润40.38亿元。

二线豪华品牌在华销量普遍下滑超20%,正在中国悄悄“消失”-有驾

这些国产高端品牌不仅在销量上表现出色,更在产品力上实现了全面超越。一款豪华车如果智能化只是做做表面功夫,已经越来越难打动如今挑剔的消费者。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麦肯锡的调研报告,53%的高端新能源车主愿意为自动驾驶功能更换品牌。中国30万元价格以上的电动汽车所使用的芯片数量已接近1000颗,是过去燃油车的两倍以上。

二线豪华品牌在新能源产品上不占优势,在智能科技配置方面也有明显不足。当问界M8能听懂四川话、还能自己变道泊车时,奔驰的MBUX系统还在慢悠悠地加载空调界面;800V快充已经在国产电动车上普及时,德系“油改电”车型还在冬天缩水一半的续航里挣扎。

二线豪华品牌最大的尴尬在于定位的模糊。讲品牌溢价,比不过BBA;讲性价比和体验,又打不过国产新势力;讲电动化转型,更是慢了好几拍。

在燃油车时代,二线豪华品牌凭借独特的技术标签与情感符号构建起“护城河”:捷豹的全铝车身和英伦驾控基因;雷克萨斯的混动技术与免费保养政策;凯迪拉克的美式豪华设计与高功率发动机。这些品牌曾经精准抓住了中产阶层的消费心理——既渴望超越普通品牌的品质感,又不愿为BBA的品牌溢价埋单。

然而新能源时代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中国品牌凭借技术飞跃完成市场平权,而传统豪华阵营因新能源转型迟缓导致技术代差持续扩大。在动力电池领域,800V高压平台与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相继突破;智能辅助驾驶方面,Momenta、百度Apollo、华为乾崑等本土解决方案已从“可用”迈向“好用”。

当大排量发动机被高企的税费限制,功率再高的2.0T发动机在动辄300kW以上的双电机面前也会相形见绌;曾以免费保修保养政策独树一帜的雷克萨斯,也由于新能源车型保养项目变少,以及越来越多新势力品牌提供“三电终身质保”导致服务“护城河”失效。

消费者的价值判断标准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上半年销量数据显示,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已达68.5%,外资品牌销量比例明显降低。消费者购车时对智能座舱的接受度显著提升,愿意为智能化体验增加预算,增幅达47%。“进口车=高品质”的固有认知彻底被打破。

这种认知迁移彻底瓦解了二线豪华品牌赖以生存的“中间地带”——消费者要么选择技术更超前、价格更合适的中国品牌,要么为BBA的品牌溢价埋单。

二线豪华品牌的降价潮,本质是产业价值链重构的必然结果。传统燃油车时代,品牌溢价建立在发动机热效率、变速器平顺性等物理参数之上;而新能源时代,价值标准已转向电池能量密度、电驱系统效率、智能座舱交互体验等新维度。

这种转变带来双重冲击。首先是技术贬值,雷克萨斯的THS混动系统虽被业界公认一流技术,却难敌比亚迪DM-i的“油电同价”策略。其次是成本结构的逆转,蔚来BaaS电池租赁模式将购车门槛拉低至7万元,但二线豪华品牌要实现同等配置需承担更高的成本,如燃油车平台的改造成本、供应链重构成本,使其在电动化转型中陷入“不降价等死,降价找死”的两难困境。

经销商正在集体“叛逃”。80%以上的豪华品牌4S店都在亏本卖车,卖一辆亏一辆。中升集团干脆砍掉18家豪华4S店,转身投入50家华为智选门店。一位奔驰经销商甚至表示:“卖问界单车毛利从负2万变成正1.3万,回本速度快得不像话。”

品牌价值的崩塌也反映在二手车市场。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像英菲尼迪QX50这样的车型,三年车龄残值不到40%,几乎成了“动产中的理财黑洞”。消费者一边看着新车打骨折,一边算着二手车贬值账,结果谁都不敢下手了。

二线豪华品牌并非没有意识到危机。林肯推出了油混大家族,试图撕掉美式车“油老虎”的标签。捷尼赛思表示将扩充新能源汽车品牌阵容,推出混合动力车型。但从市场反应来看,这些努力远远不够。

凯迪拉克的傲歌共平台于别克,被批评毫无豪华感;沃尔沃的插混占比不到10%,依然靠燃油版清库存;捷豹路虎甚至连专属电动平台都没有,极光L已经被理想L7按在地上摩擦。

当你还在讲“北欧安全”、“美式肌肉”的老话题,消费者已经在谈“智驾水平”和“算力芯片”。曾经的“情怀”,如今变成了“包袱”。

这场洗牌之所以如此彻底,是因为国产品牌不再是“模仿者”,而是“制定者”。新豪华的定义,已经从“进口标”变成了“技术控”。问界M9车长超过奔驰GLS,价格却只要一半。

理想L9、极氪001、飞凡R7这些名字,可能在五年前还没人听过,如今已是高端新能源市场的“流量担当”。新能源车的年均维保费用,比燃油豪车低了67%,用户体验感的落差,根本不是名牌LOGO能弥补的。

更关键的是,中国消费者的心态变了。以前开BBA是身份象征,现在开华为智选、理想、极氪,是科技品位的体现。90后的消费观很直接:“买国产新能源代表我懂车,买打折豪车像捡剩饭”。

这不是情绪化的判断,而是理性市场选择。当保时捷的销量被小米SU7反超,当捷豹XFL卖不过比亚迪汉,一个新时代已经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