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汽车央企即将诞生!

新汽车央企即将成立!

一个全新的“汽车国家队”要来了!不是东风并入长安,也不是长安吞下东风,而是兵器装备集团旗下所有汽车业务将被剥离,独立成为一家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这意味着,长安汽车的“亲爹”要单飞了。这步棋一落,中国汽车产业格局或将迎来深刻洗牌。而背后传递出的信号更值得玩味:国家层面正在推动央企“聚焦主责主业”,军与车,从此各归其位。

作为常年泡在试驾车里的老司机,我第一时间翻遍了公告细节。说实话,这波操作看似是体制内的“拆分重组”,但对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影响可能比想象中深远得多——它不仅关系到长安、东安动力这些品牌的未来走向,更可能重塑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时代的竞争逻辑。

重组真相:军与车“分家”,不是“联姻”

先给大家捋清一个关键误解:这次重组,不是东风和长安合并。此前坊间传闻沸沸扬扬,说“南北汽车巨头要牵手”,结果打脸来得很快。

6月5日,长安汽车、东安动力等“兵装系”公司齐发公告:兵器装备集团(俗称“兵装集团”)将实施分立,其汽车板块——包括长安汽车、东安动力、湖南天雁等——将独立成一家新的中央企业,由国资委直接管理。而剩下的兵装集团,将专注军工、装备等核心主业。

与此同时,东风系的东风股份、东风科技也发布公告:东风公司暂不涉及资产和业务重组。一句话总结:长安“脱军”,东风“按兵不动”。

这背后,其实是国家对央企“专业化整合”的深意。正如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近期调研时反复强调的:“聚焦主责主业”。军工是国之重器,汽车是民生产业,两者管理逻辑、考核机制、发展节奏完全不同。强行捆绑,反而容易“两头不讨好”。如今分开,各走各路,反倒更有利于长安在新能源赛道轻装上阵。

新央企意味着什么?长安的“松绑”与挑战

对于长安汽车来说,这次“分家”更像是“成年礼”。

过去,长安虽然已是自主品牌头部,但头顶始终压着“兵装集团”的体制框架。决策链条长、市场化机制受限、资源调配不够灵活。现在,新央企的成立,意味着长安将拥有更大的战略自主权。无论是技术研发投入、品牌高端化布局,还是对外合作(比如与华为、宁德时代的深度绑定),都将少了许多“审批关卡”。

我去年试驾长安深蓝S7时就有这种感觉:这车的智能化配置、底盘调校、电驱系统,已经完全不输新势力,甚至在某些细节上更扎实。但品牌传播、用户运营却总差一口气——背后,或许就是体制内决策与市场快节奏之间的“代沟”。

如今,新央企独立,长安有望真正“以用户为中心”重构运营体系。比如,能否在OTA升级频率、售后服务响应、直营店扩张上提速?这将是检验“新长安”成色的第一块试金石。

新汽车央企即将诞生!-有驾

汽车业务“独立”后,谁受益?

除了长安,这次重组还牵动了多家零部件企业。

比如东安动力,主营发动机、增程器,是长安深蓝、阿维塔等车型的核心动力供应商。过去,它在兵装集团内属于“配角”,资源优先级不如军工项目。如今随汽车板块独立,东安动力有望获得更多研发投入和战略倾斜,甚至可能向其他车企供货,打开“外循环”。

湖南天雁、长城军工等公司也类似。它们的汽车零部件业务将更聚焦、更市场化。这对整个长安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创新力,都是利好。

反观东风,虽然此次“暂不重组”,但并非高枕无忧。东风近年来也在推进改革,比如与东风科技、东风股份的资产整合。但相比长安的“断臂求生”,东风的改革显得更为“温和”。在新能源转型的关键窗口期,谁的动作更快,谁就更可能抢占先机。

与竞品对比:长安的“国家队优势”还能撑多久?

我们不妨横向看看几家自主品牌“国家队”:

吉利(民营):机制最灵活,海外布局早,极氪、领克、银河多品牌并进,2024年新能源销量已冲进前三。但缺乏央企背书,在某些政策支持上略显被动。

比亚迪(民营):垂直整合之王,三电技术自研自产,成本控制无敌。2024年全球新能源销量第一,已形成“技术护城河”。

长安(新央企):背靠国家资源,研发资金充足,与华为合作深度(阿维塔、智界),智能化布局激进。但机制转型仍需时间。

上汽(地方国企):体量大,但转型慢,智己、飞凡品牌尚未打开局面,过度依赖合资板块。

长安的优势在于“国家队+科技联盟”的双轮驱动。比如阿维塔12,我试驾时最震撼的是它的城区NCA(智驾领航辅助),在重庆复杂路况下几乎“零接管”,这背后是华为ADS 3.0的加持。而深蓝G318的“魔毯悬架”,则体现了长安在底盘调校上的深厚功底。

但挑战也很明显:如何避免“大企业病”?如何提升用户运营能力?如何在全球化上突破?这些问题,不会因为一次重组就自动解决。

新汽车央企即将诞生!-有驾

未来展望:新央企,新使命

新汽车央企的成立,不只是换个“东家”那么简单。它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国家正在重新定义“国家队”车企的角色——不再是“稳重守成”,而是要成为技术创新的先锋、产业整合的标杆。

特别是在智能电动时代,汽车已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移动智能终端、能源节点和数据载体。央企有责任在芯片、操作系统、自动驾驶等“卡脖子”领域承担攻坚任务。

长安已经走在前列。比如与华为联合开发的鸿蒙座舱,我用过之后只能说:“车机如手机般流畅,不是口号,是现实”。再比如其自研的“七合一”电驱系统,体积小、效率高,风阻系数低至0.23Cd,这些细节背后,是多年技术积累的体现。

但光有技术不够。消费者更关心的是:这车好不好开?坏了吗修得快不快?软件更新及不及时?这些“软实力”,才是新央企真正要补的课。

各位车友,你们怎么看这次重组?

是觉得“体制内动作太慢,不如民企灵活”?

还是认为“国家队出手,才能稳住中国品牌基本盘”?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如果你是长安车主,你最希望新央企成立后带来哪些改变?是更快的OTA?更多的直营店?还是更激进的智驾功能?

我会挑选有代表性的留言,一一回复。也欢迎分享你的用车故事——比如你开深蓝S7跑过最远的一次自驾,或者阿维塔12的智驾让你最“惊险”的一次接管。

最后留个开放题:未来五年,你觉得“国家队”车企和“新势力”之间的界限,还会那么清晰吗?

也许,真正的赢家,是那些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品牌。

新汽车央企即将诞生!-有驾

咱们评论区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