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能源车国内风头正劲,出海全球还需扎实补课,主场成绩不能自信冲昏头

刚刚还在刷手机,朋友圈一水儿的“国产新能源吊打合资”,“咱中国车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之类的疯狂自来水,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突然冒出个疑问:这吹得天花乱坠,真就这样吗?

最近的热点,正好被小鹏汽车的掌门何小鹏给浇了盆冰水,还挺解渴。

在罗永浩的新播客里,这位造车老哥忒直白——先是说中国车企现在有点迷之自信,行业里主播媒体天天“彩虹屁”,用户也不给差评,吹得有点上头了。

可实际情况,真有那么豪横吗?

都说现在买国产车稳如老狗,合资车啥也不是。

身边有几个不懂车的朋友,最近买车都把国产挂嘴边,几十万预算,直接干比亚迪、小鹏、理想,说是消费升级,其实心里还真觉得国产强到不行。

不过,咱冷静一下。

要不是何小鹏这番话,我差点也跟大家一起打鸡血。

中国消费市场这两年,新能源车那是风头正劲。

比亚迪销量暴涨,特斯拉被本地化拉下马,吉利、蔚来、新势力一个比一个能造。

各路数据一拉,渗透率70%、80%,都快把老牌合资逼到角落里打躲猫猫。

到底哪里“迷之自信”了?难道这都是错觉?

何老板没回避人情,该扎心还是扎心。

接着一句话丢出来,真戳在痛点。

他说,中国车企在德国卖得怎么样?

德国这地儿不止是奔驰宝马的大本营,更是全球汽车行业标杆之地。

别说德国人对车挑剔,咱中国品牌要是能在那里杀出重围,分分钟全球制霸。

国产新能源车国内风头正劲,出海全球还需扎实补课,主场成绩不能自信冲昏头-有驾

但现实呢?

查欧洲汽车协会,再看今年德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品牌的份额还不到5%——连大众的小数点都沾不上。

有些人鼓吹新能源全球第一,实际到老外主场就原形毕露。

国产新能源车国内风头正劲,出海全球还需扎实补课,主场成绩不能自信冲昏头-有驾

当初我还妄想着中国车要不在德国能像手机那样,一夜逆风翻盘。

结果不是那么回事。

德国人对品质、品牌的苛求,加上地头蛇太多。

市场的大门再敞开,咱们也得慢慢来。

这跟国内那种冲劲儿、爆燃的节奏比,差着好多个维度。

其实很多人没意识到,国内市场的成功,政策、安全、价格、售后这些都帮咱加了不少buff。

到了德国、美国这些地方,全靠真本事。

可惜目前咱家底还薄。

何小鹏再提特斯拉,说它算是最全面的公司,也没一路顺风。

这话听着好像把特斯拉往上夸,但背后意思特明显,用“人家那么牛都难,咱能一口吃成胖子吗”给大家点透了。

特斯拉全球布局、供应链、软件能力,咱国产品牌真不是提着裤子能跟上的。

就拿电池来说吧,宁德时代是全球老大,全世界都买它家的货。

但好电池和好车,中间还差着好几座大山。

你缺软件试错,人家有自动驾驶的基础。

你没健全服务体系、售后体系,人家已经全球网络铺开了。

这些东西不是一天冒出来的,都是一根根数据、一滴一滴汗水砸出来的。

有些人老觉得只要技术突破,渠道自然有,人家海外打拼几十年,打下的底不是拼出来能赶的。

说到小米,何老板又切换口吻,先夸一句“干得不错”,马上变脸:“挑战可多着呢。”

你看,小米刚出来造车,不少人跟着喊“雷军牛逼”,资本市场也跟着右转上坡,预测小米拯救汽车圈。

但事实很残酷。

手机坏了换个新的,造车不是这路子。

车直接关系到安全命,咱不敢拿小米手机那套复制粘贴。

爆款SU7火归火,后期交付、售后、产品迭代,这每一步都是坑,不踏实点根本玩不转。

何小鹏这逻辑没废话,就是做过硬件的人都不建议造车,雷总勇气值得敬佩,可产品难度是另一套游戏规则。

手机行业走量靠粉丝,汽车行业赚钱靠工程,没点技术底子和资源,粉丝再上头也不顶事。

何老板最后送出建议——走得慢点,扎实点,别瞎自信,多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多反思自己的短板,这样才有可能全面开花。

说到底,这一波国产车的“主场优势”是现实红利。

政策支持,大家都懂。

供应链完整,产业工厂“九九八十一难”一路打通关。

消费者群体对国产车认同度提升,价格也比合资亲民。

但全球市场就是全新副本。

品牌影响力、渠道扩展、售后体验,每一项都是实打实的考验。

国产新能源车国内风头正劲,出海全球还需扎实补课,主场成绩不能自信冲昏头-有驾

日本丰田、大众这些世界品牌,几十年国际化摸爬滚打,咱们要一点点补课。

有句话说得好:在家里赢不算真赢,跑到外面圈地称王,那才叫真本事。

何小鹏表态听起来像是在唱衰,甚至有人觉得凉心。

但回头一想,其实是最清醒的。

市场最怕的一种情况,就是能力没到位,心理却早早冲到天上去了。

盲目乐观才是掉坑的最大风险。

你看网上那些“国产新能源制霸全球”的口号,激情没错,但真要做大做强,一定是靠硬本事,不是靠口号。

这一波中国车企的进步,属实要点赞。

可每做一步都得稳扎稳打,不能靠昙花一现的销量数字、媒体狂欢去判断是否到了世界四强。

你像特斯拉,哪怕技术领先,也经历过风波和坎坷,人家是用十年一点点铺摊子铺出来的。

而中国自主品牌,尽管短时间内价格和体验都追上来了,可品牌号召力、海外服务、渠道布局这几个片区,多少还要时间慢慢补课。

说不定哪一天,中国造车真能站在全球舞台上,让德国小镇的大爷也开上比亚迪,印度市场追着小鹏订车,那才叫牛。

但眼下,还是得接地气,别让迷之自信拖了步伐。

主场优势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帮咱把基础打牢,用供应链和技术积累铺路。

另一方面,容易让车企陷进舒适区,以为全球市场和国内一样好挣。

殊不知,每个国家的消费者都很挑剔,对服务、对价格、对安全,要求一套一套的。

汽车不等同手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全球化。

造车这行,得靠耐心和脚踏实地。

甭管是比亚迪威风,还是小鹏成绩斐然,都得把真正的难题搞定。

品牌定位、技术创新、政策适应、海外渠道,哪项不是硬功夫?

打铁要自身硬。

全球化的路,没短直通车,得慢慢走。

别把主场成绩当成全球冠军,还得追着大佬学习、摸索、调整。

过去两年不少新势力刮起手机流量风,品牌的确火起来,但造车的底子还在不断打磨。

未来会不会出现“中国车全球制霸”,咱们都盼着,可别丢了前进的理性。

咱打个比方,如果中国手机当年只在国内横行,没能在欧洲、美洲抢下市场,一样不会成为全球产品。

车企也是如此。

必须深入了解当地用户,打造适合他们需求的产品,完善售后和服务,才能真正赢下全球市场。

“国产车,全球强”这句话,现阶段还不太靠谱。

但中国车企已经在路上,赶超的脚步不会停。

唯一需要的,就是认清现实,别被一时的自信冲晕了头脑。

真正的强大,是世界各地用户都认你、买你、用你,咱要慢慢实现,全民一起等着看。

你认为中国车企什么方面最需要提升,才能成为真正的全球强者?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你的看法。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