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机沦为砖头,保险拒保、维修无门,百万车主被迫成为“汽修专家”。
“一个前保险杠等了半年,才‘可能’有货。我甚至要自己去二手平台,搜罗别人拆车剩下的零件来修车。”北京车主张磊在2020年花20万元购入一辆威马EX6,如今车企破产,他陷入“车还在开,车企却没了”的尴尬境地。
随着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加速洗牌,威马、高合、哪吒等品牌相继破产,超过400家电动车制造商已离场,留给车主的是一系列棘手问题:车机服务停摆、质保承诺作废、配件难寻、保险拒保、二手车价腰斩。
中消协报告显示,车企退市后售后无保障已成为投诉焦点。与此同时,上半年全国新能源车销量达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呈现出一边是火焰,一边是冰水的两极分化局面。
01 系统停摆,智能汽车一夜变成“铁疙瘩”
车企破产后,车主最先感受到的是智能功能快速失效。
浙江温州哪吒汽车车主黄明谦在2025年收到车联网终止服务短信通知,导致远程控制、车机娱乐等功能完全瘫痪。他不得不自费购买流量卡,靠手机热点勉强维持车机联网。
“当初承诺的‘终身质保’、‘永久免费流量’在车企倒闭后统统成了一纸空文。”黄明谦无奈表示。
新能源车高度依赖车企的软件支持,一旦企业破产,技术支持团队解散,服务器关闭,智能网联车很快退化为“功能车”。车主们发现,原本引以为傲的自动泊车、智能导航等高级功能相继失效,车辆数字化优势瞬间归零。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涉及安全的核心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一位威马车主表示:“车企倒闭后,远程控制App功能可能随时停止服务,我们现在开车都提心吊胆。”
02 维修无门,车主自学成才当“修理工”
随着4S店陆续关闭,维修保养成为巨大挑战。
“动力电池主板出现问题,上不了电。去汽修厂询价,仅拆开电池查看问题不修也要收1000元。”一位哪吒V车主透露,他的车还在质保期内,但维修只能自掏腰包,从车辆出现问题到修好历时长达一个月。
第三方维修店对电机、电池等核心部件往往束手无策。一位汽修店老板坦言:“特别是三电系统,只有原厂才能准确判断问题。擅自拆装电池风险太大,容易着火。”
面对困境,车主们被迫自救。张磊表示,他现在已经成了“半个修理工”,学会了更换空调滤芯、剐蹭喷漆等技能。在车友互助群里,大家分享维修教程和配件信息,互相支持应对困境。
配件来源主要有三类:原配件厂库存、拆车件、倒闭4S店的流通件。但由于新能源车零部件多由车企独家供应,第三方难以介入,配件价格水涨船高。
03 保险拒保,二手车价遭腰斩
车企倒闭引发的连锁反应远不止于此。
在续保时,许多车主发现保险公司拒绝承保车损险。一位保险从业者解释:“车企倒闭后,维修链断裂,保险公司的理赔风险大增。核心配件一旦停产,出险后没有配件,会导致理赔成本失控。”
黄明谦在续保时被多家保险公司拒保,最终只能选择小众保险公司,保费上涨约2000元。
更让车主们难以接受的是二手车价的断崖式下跌。一位威马车主透露,他2022年11月花17万元购买的车,在车企破产后二手车价暴跌至6万元。更有甚者,部分二手车商明确拒收倒闭品牌的车辆。
黄明谦无奈地发现,他的车在二手市场上挂了三个多月仍无人问津,“20万买的车,开了三年,现在连7万都卖不到”。
04 维权无路,法律空白待填补
《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车企应保证停产后至少10年的配件供应和售后服务。但现实中,车企破产后这一规定难以执行。
北京执业律师杨鑫指出,企业破产时财产需优先清偿破产费用、职工工资等,车主关于质保等未到期服务的诉求,因金额难以精确核算,在债权申报中处于弱势地位。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现行制度设计已难以适应新能源汽车的新特性。在传统燃油车时代,车主对售后依赖度较低,矛盾并不凸显;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成为主流,现有制度显然需要调整。
车企也面临两难处境。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投入高、回报慢”,企业往往将资源向研发与市场倾斜,售后资金预留不足5%。而且,技术迭代极快,提前囤积10年配件会造成巨大浪费。
05 破解之道,多方合力构建保障体系
面对这一行业性难题,亟需建立系统性解决方案。
业界正在呼吁建立“车企售后责任基金”,强制企业按销量缴纳保障金,用于车企破产后的车主权益保障。同时,推动建立第三方售后认证体系,打破品牌垄断。
专家还建议,对汽车生产技术制定更严格标准,推动关键零部件统一化,以节约社会资源。对个性化配件,则要求企业承担更严格的质量保证责任。
保险公司也应制定更合理的行业规范,不能因车企倒闭就拒绝为车主提供保险。北方工业大学研究员张翔认为,车企售后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多方协同的制度兜底”。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当前环境下,购车时应优先选择实力强劲、售后体系完善的品牌。汽车流通协会专家王萌建议,车主可考虑通过商业保险降低风险。
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理性整合期”,头部品牌占据市场70%以上份额。比亚迪、特斯拉等巨头凭借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持续领跑,而年销量低于20万辆的品牌普遍面临生存危机。
在这场行业洗牌中,资本市场的态度也趋于理性。2024年新势力融资额同比下降40%,未上市品牌估值普遍腰斩。资本市场正做出选择,只有踏实发展的企业才能获得认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