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买车现在得先摇号,不抢不行了。9月3万多人争5000万补贴,中签率12.5%,比上月还高,说明真有人在等这钱。
这事,真的是摆在眼前的硬行情。你知道吧,成都这么个二线城市,虽然不像北京上海那么拼,但买车压力还是很大的。尤其是新能源车,补贴力度一狠,就有一堆人跑来抢。这就像那天我跟朋友聊天,他买车的心情,我大致能体会:等补贴,等个几个月,变成说服家里人给我搬迁名额的理由。
去年我就说过,国家补贴出来,很多人还是会盯着这个事。因为车价就那样,少拿点补贴,可能省几千甚至上万。哪怕只占总价的10%左右,可拿了补贴,心里就觉得划算多了。前几天我翻了下笔记,数据显示今年整个中签率还在不断走高,从去年平均的8%左右,已经飙到现在的12.5%。中签率这么高,说明东西真有人在等。
这次九月,争抢的热度特别明显。3万人参与,争夺的补贴金额达到了5000万。你想啊,同样的补贴,今年的报名人数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特别有意思的是,很多普通消费者转变成了专业投机者。
我还记得去年,看到一个朋友说:哎,这补贴没啥用,早晚都得买车。但现如今,很多走量的车企,底价都比去年高了点,比如一些微型车,全价涨了个1千块,但补贴一打进去,实际负担减轻不少。这就让我想到,供应链的压力其实挺大的。就像我家楼下那家快递店,最近他们收快递都得排大队。主要是,原料涨价,物流成本也上去了,所以车企成本提升,但市场反应却没那么快。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供应链,我得扯个题外话。你知道吗,车企就像那个点外卖的厨师,原材料就算是米、油、菜,价格变得不稳定,做出来的菜,可能就不那么好吃。供应链一紧,就会出现米少菜贵的场景。反过来,车厂为了保持竞争力,也只能提高售价,补贴变得更重要。
其实我一直怀疑,为什么补贴比例还在提升?是不是有人在拼命抢市场份额?还是说车企为了卖车数量还在打价格战?我还真没搞明白,但能看出一件事:补贴越仁慈,市场的战火也就越激烈。有人说过:补贴像喝水,没补够,大家都得渴着。
今天,我还特地问了个修理工:现在买车,最担心啥?他说:其实就是‘养车成本’,涨了,年检涨了,偶尔还吐槽一句:‘这车真贵得离谱’。我的猜测是,除了中签的概率,很多人其实更关心的是,买了车后,开两年,维护费用能不能控制点。
对比来看,同价位的车,比如我朋友开的那台国产品牌小车,实际用料和配置差不多,但油耗要高点。差不多1L油能跑8公里,像我开的那种日系车,能跑10公里左右。不数这事可能没人留意,毕竟上涨那会儿,油表一打满,就觉得真划算。但长远算一算,油耗差异每百公里可能就差个几十块,累积起来其实挺疼的。
讲真,我还挺在意一件事,就是这次中签率12.5%,比上月还高——要知道去年,还不到8%。我反复琢磨,难不成中签率真是跟着政策走?还是说抢车补贴的人变多了?有人告诉我:有不少车市‘潜水者’,在等着瞧别的车企动作。他们心里大概认得:补贴要是不再那么宽宥,就会有人失望。
你要说我是不是在猜,肯定有点,但心里那根弦,总觉得市场在趁着补贴换档。尤其是,对于那些犹豫不决的消费者,补贴就是最好的催化剂。价格和补贴形成的站台组合,让不少人认准了买车时机:不抢,时间一长,可能就错过最佳时机。
说起这个,突然觉得,很多人买车,都像是在排队抢票。那天我还跟朋友调侃:正常人难不成今天还得写个‘点赞’刷个脸,才能抢到一张巴士票?但这个抢票其实也没那么简单。有些人表面上没兴趣,但其实背后暗暗关注,哪家车企涨价,哪家优惠最大。尤其是年轻消费者,更多看重实际用车体验,但同时又怕被坑。
这个被坑的感觉,其实跟汽修店的师傅说的差不多,车越贵,修起来越麻烦。我曾经算过,一辆十万的车,5年内拆洗、零件更换,保守估算,得花掉1万多。油耗在6升/百公里左右的话,平均每年跑两万公里,油钱一年也要六七千。你看,它能剩下的使用价值到底是不是值得?其实心里还犹豫,毕竟买车,除了驾驭本身,更多时候还是一种投资或者消费幸福感。
(这段内容先到这里,整理了不少,想让我继续写的话,不如问问你:你觉得?买车,是不是也更像抢火车票这种场景?)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