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看到吉利星愿新款上市的消息时,第一反应不是啊,配置加量不加价了好划算,也不是外观变化了多少,而是对那请来的张柏芝代言感到挺好奇的。张柏芝?放在汽车营销圈,不是那种频繁出现的代言人,我觉得吉利这波操作,有点别出心裁。更别提现场还有任贤齐,这两人合体,恰恰是当年那部电影《星愿》的主演,绝对是诚意满满的怀旧营销。
星愿这款车的市场地位算是挺有意思的。大部分买家年龄集中在三四十岁,那个时代的影视记忆,和这次的代言给了他们一波情感共鸣。这种营销手法,虽然看起来有点像老歌翻唱,但确实有效。毕竟,年轻人喜欢新潮,中年人更容易被回忆杀击中。
我去翻了下自己之前的笔记,星愿自推出以来的销量表现一直稳定,能在同级别紧凑型车里占有一席之地,关键是价格区间在10到13万之间,不算最便宜,但性价比挺足。曾经身边有个做二手车评估的朋友告诉我,星愿保值率大概能达到60%左右(样本不多,估算的),这在合资品牌里,特别是国产紧凑车中,还算不错。
星愿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之前用户吐槽比较多的是中低配车型的内饰用料和操作流畅性,以及有时导航体验不如预期。吉利这次改款,主要是如他们宣传的那样优化配置,像是中控屏升级了响应速度,自动空调改成双区,座椅也做了些改良。这些改进听起来没啥大料,但对用户体验来说,真的是日常用车中最直接感受到的提升。就像研发中的供应链博弈一样,有时候一个小的零部件升级,背后可能牵扯到几十家供应商的议价和重新调配,复杂到让人想换行。
有意思的是,我和销售那边打过招呼,听他们说销量的增长点除了配置和情怀营销外,还有渠道的灵活性。星愿在二三线城市市场表现特别好,原因是当地4S店主动搞了不少试驾活动,甚至有些店给出了3年0利率或者换购补贴,这对手里预算有限的家庭挺有吸引力。临场我粗粗算了下,3年融资利息差不多能省个1.5万,这对于购车预算在12万左右的人群来说,刺激挺大的。
不过说到这里,我得小跑题聊聊供应链环节的烦心事。我前几天和一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聊过,他告诉我,现在做新款车,各种零件都在拉锯战,尤其是电子模块,报价一年比一年高,交期还不准。这听着挺考验汽车企业的管理能力。吉利毕竟是自主大佬,灵活调度供应链优势比较明显,哪怕是星愿这种增量改款车型,也能让成本控制得不错。但也说明一点:配置升级不是简单堆料,更像是在走钢丝——一边紧盯成本,一边不让用户体验缩水。
对比同价位合资紧凑车,我没必要买个名字响亮但配置缩水,还被安排订车等三个月的甩手掌柜。某德国品牌10万预算买紧凑车,配置确实精致,底盘也有质感,但售价里包含了不少溢价,服务体验谈不上灵活。星愿的优势是性价比和售后服务相对靠谱,这一点我体感还是比很多合资车强。
想跟大家讲个微情节,我前段时间帮一个朋友选车,他在星愿和本田XRV之间犹豫,问我这两个车哪个更实际?我说:如果用车环境不是特别复杂,星愿的配置和省心度性价比更合适,特别是做了配置优化后,日常用车不用经常折腾。XRV底盘舒服,但售后网点少,坏了找维修厂可能麻烦些。朋友最后选了星愿,开了几个月来电说挺顺手,但吐槽中控偶尔卡顿,配件供应有点慢,虽说车型新款,但供货还是有滞后。
这让我想到,汽车行业研发和供应链运营到底应该怎么平衡。没细想过,但估计就是节奏感的问题,速度跟不上需求,就容易出现断档,这就是为什么星愿改款后虽然配置升级,但我猜价格没法随便涨太多,否则消费者会走人(估算的)。
再提醒句,张柏芝代言这事,也许没多少钱,就是想造点话题,挖掘旧IP。对品牌建设来说,边际效应不知道有多大,不过整场发布会下来,老一辈消费者的参与度明显增强,这在销量上能体现吗?谁知道。只是想问问你们,你们觉得明星代言还能像昔日那样撬动汽车销量吗?毕竟,现在年轻人关注的点,早就不只是一个明星面孔了。
顺便说一句,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去年底试驾星愿时,那辆车的皮质座椅边角其实有点磨损,但我后来在售后问过,原厂确实使用了更结实的材料,这次新款应该改进了,顺便说句,这种看似不起眼的细节,真的是消费者日常能感知的。
好了,暂且先说到这儿。说真的,现在的国产品牌和以往比,不光是技术上的升级,更多的是品牌运营和供应链生态在打怪,星愿改款背后的故事,可能比我们以为的要复杂得多。希望接下来有机会,我能多聊聊这背后的那些无声。对了,你有没有喜欢哪款车的那个小细节,打动你?分享下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