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看到比亚迪在日本的门店把奥迪逼到加五个定语,我第一反应就是,这场景有点像邻居家小孩考了第一,隔壁家的家长不服气,非得拿出一堆条件跟人家较劲。
这里也不妨问问:为什么一个中国车企,能在日本这样“汽车老家”搅得风生水起,逼得奥迪这种老牌劲旅自我加戏?
你说这事荒唐,其实一点也不荒唐。
比亚迪门口挂块牌子:电动车销量世界第一,一句话,干净利落,跟打拳击一样,直捣黄龙。
反观奥迪,非要分什么“德国车”、“一年内”、“纯电动”、“单品”……最后还得落脚在“日本市场”。
这让人不禁想笑:你说你要是真牛,干嘛还怕别人家混动车?
不混就是不纯?
搞得像考试分文理科,理科状元不是状元似的。
这里其实有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老牌企业为什么越来越爱玩文字游戏?
这不光是车企的事儿,很多行业都这样。
表面看是精细化管理,实际上是竞争力不够了,才想着用标签、用定语、用各种限定词给自己“划地自萌”。
你想,如果你真的是“销量世界第一”,还用得着解释来解释去吗?
一句“我爸是李刚”,谁还敢不服?
偏偏奥迪这回把“德国”拉出来当定语,又加上“纯电动”,再不放心,又加个“2023年”,最后还写明“在日本”——这场面,有点像小时候比谁橡皮大,非得说“我这个是三角形的,还是双层的,而且带香味的,还是我爷爷从国外带回来的”。
其实话说回来,这种现象也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
比亚迪在日本混了20年,真到今天才让日本人“如临大敌”吗?
当然不是。
二十年前,比亚迪去日本卖电池,那会儿谁把你当回事?
十年前开始卖大巴,逐步抢份额,这时候你能感受到日本本土企业眉头一皱:小子不简单。
但这事还没闹大,直到现在乘用车进日本市场,而且销量和人气还真不赖,才让人意识到,这不是闹着玩的。
这里得问一句:中国车企到底凭啥能在日本闯出名堂?
要说答案,其实挺“反常识”——不是靠低价打市场,不是靠噱头,而是硬生生靠技术、靠产品、靠体验感。
你别看比亚迪在日本的售价不便宜,但人家敢写“电动车销量世界第一”,底气十足。
谁规定中国品牌只能做低端?
这一点,比亚迪算是打了个好样。
再看新推的Kcar Racco,明年上市,售价折合人民币12万,续航180公里,直接对着日本的国民车型“Kcar”下手。
你要知道,Kcar在日本是国民车的象征,占了市场四成。
比亚迪敢跟日本本土小车掰手腕,敢卖比日系贵,背后其实是一种自信。
为啥?
电池、智能化、设计都不输你,甚至还能比你更懂未来汽车的样子。
不说别的,看看日本马路上那些老掉牙的小微面包车,能做到智能体验吗?
比亚迪这回是奔着翻天覆地去的。
当然,这里也要问一句:日本人会买中国车吗?
会不会民族情结作祟?
答案当然是复杂的。
日本人骨子里自信又自傲,对外来品牌有“天然警惕”,何况汽车是他们的骄傲。
但问题在于,时代变了,产品力、体验感这些东西是骗不了人的。
你用过新能源车、智能座舱,再想回头开那种“纯手动、无联网、冷板凳”的车吗?
就像智能手机进来那会儿,谁还愿意用翻盖机?
比亚迪不急于在一两年内把日本市场彻底打下来,而是慢慢熬,先让你“用过再说”。
20年前能卖电池,10年前能卖公交车,现在能把乘用车推上展台,说不准10年之后,日本街头的家用车会不会有一半是中国品牌。
其实,当奥迪被逼到要在广告词里加五个定语时,本质上是“守成者的焦虑”。
你看德国造车一直是世界标杆,奥迪、宝马、奔驰三足鼎立,凭啥现在还要扯上“中国车企”?
你要说日本人保守,那德国人自信更“死板”。
但再牛的技术,遇上技术变革也得低头。
电动车这波浪潮,谁都挡不住。
你奥迪不服气,努力呗,别光想靠广告文案混过去。
比亚迪这次在日本车展上真挺有排面。
李云飞站在展台上,看着人山人海,估计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这不单是卖了多少车的事,更是一种时代感的变迁。
20年前没人把中国车企当回事,今天能站在“汽车老大”日本的舞台正中央,说明什么?
说明中国制造已经不是“便宜货”的代名词,已经从“造出来”到“造得好”,甚至“世界第一”。
这一转变,靠的是市场、靠的是技术,更靠的是一代代“憋着气”往前冲的中国工程师和创业者。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比亚迪能在日本长期站稳脚跟吗?
日本市场会不会反扑?
当然会。
你再牛,日本人也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家市场被外来品牌占据。
但关键在于,全球新能源趋势无法逆转,靠封锁、靠限制、靠“民族主义”只能拖延一时,改变不了大局。
你生产的燃油车再省油,也顶不过一块“智能电池”带来的颠覆。
等到日本人也尝到智能电动的甜头,谁会在乎车标是Toyota还是BYD?
这里还不得不提一个细节:比亚迪从电池做起,再到电动公交,现在成了乘用车的“新贵”。
这一路走来,靠的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厚积薄发”。
现在,比亚迪电动公交在日本市场份额已经七成。
你说这种渗透力,是靠什么堆出来的?
价格?
不,核心技术和稳定性。
公交公司哪敢随便换车,要的不光是省钱,还得省心。
比亚迪能把产品卖到日本,甚至欧洲,靠的就是你挑不出什么大毛病。
等到家用车也能让日本人“挑不出毛病”,那就算大功告成了。
再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世界第一”这五个字,让奥迪如此坐立不安?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新王和旧王”的较量。
曾经的索尼、松下、夏普,如今在手机、电视领域早已不复当年辉煌。
今天的中国企业,不再只是模仿,而是“自己定义赛道”。
比亚迪不是唯一一家,华为、小米、宁德时代各有各的强项。
只要技术进步不停,产品体验不停升级,世界“第一”就不只是说说而已。
有些人会疑惑:比亚迪在日本大火,中国消费者会不会“吃醋”?
这想多了。
中国市场容量巨大,竞争也激烈。
中国品牌能在世界上立住脚,归根结底也是把国内市场练成了“修罗场”,谁能在最卷的市场生存下来,谁就有底气去挑战海外。
你说比亚迪,最早是造电池的,后来干大巴、乘用车,现在连日本、欧洲都感受到压力,这不是偶然,是必然。
市场是最公正的裁判,只要产品硬,谁都挡不住。
最后,不得不说一句:比亚迪今天能让奥迪在广告词里加五个定语,是中国制造自信的象征。
这不是谁给的奖状,是靠自己拼出来的。
想想20年前中国车企的日子,有多少人信?
有多少人笑?
今天能在日本街头扬眉吐气,靠的是一代代中国人的不服输。
下一个十年,会不会有更多的中国品牌在世界舞台“逼疯”老牌豪门?
我觉得很有可能。
这个时代变得太快了,谁都别觉得自己能稳睡到天亮。
所以,看到比亚迪那句“电动车销量世界第一”,我是真心觉得痛快。
不需要解释,不需要修饰,你能做到就能说。
至于奥迪、宝马、奔驰,还得靠加定语安慰自己,那就是“守成者的宿命”了。
世界变化太快,唯有逼自己走在前头,才不会被后来者“逼疯”。
比亚迪能做到,其他中国企业也能做到,这才是值得咱们为之自豪的事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