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和今年初,我陆续跟几个澳大利亚的老朋友聊过,比亚迪今年下半年会有6款车型杀入那边,真是够猛的。海鸥、元UP、宋Pro DM-i、唐L,还有腾势的B5和B8,新车加老款,凑一起的阵势不小。朋友小李是悉尼的一家4S店销售,他私下跟我说,最近门店挺忙的,比亚迪每天稳定卖出个十五六台,要不是疫情断货估计还能多。按照这个势头,估计明年销量冲十万不是梦——我这数字是个体感,精准度有限,但觉得还挺靠谱。
澳大利亚市场特点挺明显,讲真,人少,三千万左右,市场空间就摆在那里。小李还吐槽说,澳洲人买车有点理智过头了,喜欢价格透明,不乐意被忽悠,说买电动车还得看续航和充电方便性,比起国内粉丝式的狂热,那里车主更务实。澳洲没汽车制造业,也没啥关税,这让国产车比合资进口车更有价格优势。比如海豹那款,起步价就约22万人民币,换成当地币差不多五万澳元,算非常亲民了。小李说:这价格放澳洲,基本是白菜价,经销商能赚不多,但销量好才是关键。他还说,钛7那款车估计明年也会成爆款,定价区间22万到28万人民币的两驱和四驱版本,符合那边中产阶级的消费预期。
我自己也琢磨过这阵势,为啥比亚迪在澳洲火?不只是因为价格策略。先说研发,咱们这里说的研发不是光画个图,改改标那么简单。比亚迪的研发流程更像是搭积木,从底层的电池PACK,到整车架构,供应链一环扣一环。说白了,这就像在厨房做菜,原材料摆好,厨师还得对火候、顺序、调味有精准掌控。澳洲的电动车用户口味多变,对续航、充电速度特别挑剔,尤其南部冬天冷的难受,电池放电能力差,比亚迪的DM-i技术刚好解决了续航焦虑。坦白讲,这套系统在澳洲本土对比几款同价位电动车的实际体验,表现是稳妥过硬的。我前几天翻了下笔记,有条销量反馈里提到,用户回头话最多的就是车没那么娇气,能干活,这点比起其他品牌看着一样,开着糟心的体验差距蛮大。
但别以为就这么简单。供应链折腾起来,真不是谁都能干。前两年他们忙着改款认证,在海外市场实现标准合规,对于比亚迪来说是个门槛。澳洲的安全法规、电池标准,哪个卡点没点哭过?而且供应链上游的芯片短缺带来的困扰,咱得打个问号——我也没细想过,但估计对交付影响不小;或者说,不出意外,涨价压力难免。相比起国内市场的卷,比亚迪倾向于保持价格稳定,毕竟澳洲市场容量有限,降价意味利润缩水和品牌形象折损,没啥好处。
说到价格,有趣的是,比亚迪这边相当坚持不折扣、不蹭促销,让我想到朋友阿强说的一句话:国产车打价格战像是自己挖坑。我最开始还觉得有点夸张,但细想又对,价格战容易带来客户流失和品牌贬值,尤其出口市场层面,稳定定价更能赢得信任。这对国内市场难免有点矛盾,毕竟那边竞争太激烈、产品更新频繁,留给价格空间有限。把重心放在海外,是情非得以。
说到这里,我回头想了想自己对市场潜力的理解,第一感觉澳洲市场有限,确实是这样。但那边车主更看重体验,也更愿意尝试新技术。跟国内卷得死去活来的景象比,澳洲像个慢节奏的试验田。像我刚翻的笔记里,提到奔驰电动车那边用户抱怨续航短,充电慢,比亚迪这边的DM-i混动给了他们另一种选择,价格和技术兼顾一线。还能不能快点进军更多国家,真得看下一步供应链和生产力了——这块,按我了解,目前比亚迪海外生产线还在磨合中。
还有一点好玩的,我这次跟小李还有修理工老王聊,老王说:比亚迪的车修起来比进口车便宜,备件也还算好找,关键是他们的电控系统稳定,出故障少——这个是很大的优势。说白了,一辆车买回来,后面保养维修得当,用户体验才是真的好。果然,这种软实力在海外市场重要性远超想象。
说到车主心理,也得提一句。澳洲车主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虽然不算爆炸,但稳定增长,尤其年轻买家更倾向于纯电,国外对氢能车还持观望态度。其实背后有文化和政策差异,咱们也没法完全复制。有没有想过,未来这些差异在产品设计上的体现会不会更明显?可能会出现针对于恰恰这个细节的专门升级——我就没仔细想过,可能是插拔充电口形状,或者外观颜色代码。
再跑题两句,我觉得比亚迪这种从底层造起的能力,比起咱们讨论很热的自动驾驶,还贴近日常用户。光靠AI和算法包装,用户体验未必提升。你看了比亚迪在澳洲的表现,好像也证实了这个逻辑:技术厚度加上产品定位,才是赢的法宝。
回过头来看,2025年初这些车型能否真正打开澳洲市场,迎来真正规模增量?可能还得看几个关键点——比如供应链稳定性和本地服务网络的扩张,售后如何跟进,收货体验如何提升。零售端这些细节,往往被我们忽略,可是最终决定客户是否买单。
我对这波比亚迪出海的态势还是挺期待的。虽然澳洲市场是一道坎,也是一座小舞台,但是能不能把这盘棋下稳,下好,未来指不定会把别的国家的市场打开,也就看这边铺了多平。你自己觉得呢?比亚迪领衔的中国产品,能不能真的从技术和服务上让海外主流市场的消费者买账?这是我放下笔来,心里还在咀嚼的问题。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