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5 年前三季度财报数据,全球车企盈利能力呈现显著分化,中国自主品牌与跨国巨头在电动化转型中的策略差异直接影响利润表现。以下是综合国内外主流车企财报的深度解析:
比亚迪:新能源霸主地位稳固,但利润同比下滑前三季度以 233.3 亿元净利润稳居国内榜首,但其利润同比下降 7.6%,主要受销量增速放缓(9 月销量同比下滑 5.5%)和价格战影响。比亚迪通过规模化生产(前三季度销量 326 万辆)和垂直整合维持盈利,汽车业务毛利率回升至 20.6%,但高端化进程(仰望、腾势)尚未完全释放利润。
奇瑞:港股上市后盈利激增,新能源与海外双轮驱动以 143.65 亿元净利润跃居国内第二,同比增幅达 28.01%,成为最大黑马。其增长核心在于新能源销量爆发(前三季度 58.75 万辆,同比 + 77.1%)和海外市场扩张(出口占比超 40%)。奇瑞通过降本增效(三季度三费环比减少 19%)和精准产品布局(风云 A9L、纵横 G700 等爆款),毛利率逐季攀升至 13.71%,展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
长城与上汽:传统巨头转型阵痛长城汽车净利润 86.3 亿元,受新能源投入(氢能、智能驾驶)和渠道模式变革拖累,利润同比下滑;上汽集团净利润 81 亿元,虽受益于自主品牌(荣威、MG)和海外市场增长,但合资板块(大众、通用)表现疲软,整体利润增速放缓。
二、跨国车企:丰田稳健,大众、保时捷陷入亏损泥潭
丰田:全球利润王,转型投入压制短期盈利尽管 2025 财年(截至 2025 年 3 月)净利润达 2366.55 亿元人民币,但其自然年(2025 年 1-9 月)利润受美国关税(预计全年 50 亿欧元)和电动化投入(7450 亿日元)影响,同比有所下滑。丰田通过燃油车基本盘(前三季度全球销量超 700 万辆)和现金流优势(现金储备 8.98 万亿日元)维持行业龙头地位,但电动化车型占比仍不足 20%,未来增长依赖 bZ 系列和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大众集团:电动化转型代价高昂,三季度亏损 10.7 亿欧元前三季度税后利润暴跌 61% 至 34 亿欧元,主要因保时捷商誉减值(30 亿欧元)、美国关税(三季度 3 亿欧元)和软件投资(CARIAD 部门亏损)。大众 ID 系列销量增长 47% 至 46.55 万辆,但盈利贡献有限,燃油车业务利润被大幅侵蚀。斯柯达、奥迪等子品牌表现分化,斯柯达凭借东欧市场利润率维持 8%,成为集团唯一亮点。
保时捷:战略逆转引发信任危机,利润暴跌 99%前三季度销售利润从去年同期的 40.35 亿欧元骤降至 4000 万欧元,中国市场销量腰斩(3.22 万辆)和纯电 718 推迟上市(产生 27 亿欧元重组费用)是主因。保时捷被迫裁员 1900 人并成立上海研发中心,但品牌溢价下降和国产高端电动车(理想、问界)挤压,使其短期难以恢复元气。
三、新能源新势力:理想盈利承压,蔚来、小鹏持续亏损
理想汽车:上半年盈利 17.43 亿元,全年目标存疑尽管二季度毛利率达 20.1%,但受 L8/L9 销量下滑和研发投入增加(智能驾驶、800V 平台)影响,前三季度盈利预计低于 30 亿元,与年初目标(50 亿元)差距显著。理想需加速出海(计划 2025 年进入欧洲)和拓展产品矩阵(MPV 车型)以维持增长。
蔚来与小鹏:亏损收窄但仍未止血蔚来上半年亏损 120.3 亿元,多品牌战略(蔚来、阿尔卑斯、萤火虫)和换电站建设(超 2300 座)消耗大量现金流;小鹏亏损 11.42 亿元,G6/G9 销量未达预期,需依赖 X9 等新车型提振市场信心。两家企业均寄望于四季度销量冲刺和成本控制,但盈利转正仍需时间。
四、行业趋势:反内卷政策下的结构性机会
反内卷监管见效,毛利率边际改善国内车企三季度毛利率普遍环比回升,比亚迪汽车业务毛利率从 18.7% 升至 20.6%,长城汽车毛利率达 18.4%,主要因终端折扣收缩(如比亚迪 7 月起提价)和规模效应释放。反内卷政策(限制无序价格战)为车企创造了更健康的盈利环境。
技术投入决定长期竞争力比亚迪研发费用前三季度超 400 亿元,重点布局半导体和储能;奇瑞募资 91.45 亿港元,用于新能源和智能驾驶;丰田投入 7450 亿日元研发固态电池和 AI 技术。这些投入虽短期压制利润,但为未来增长奠定基础。
海外市场成第二增长曲线比亚迪前三季度出口超 50 万辆,奇瑞出口占比超 40%,上汽海外销量同比增长 30%,均受益于 “一带一路” 和本地化生产(如比亚迪泰国工厂、奇瑞巴西基地)。相比之下,大众、丰田等跨国车企在新兴市场的份额被中国品牌挤压,需加速本土化应对。
2025 年前三季度,比亚迪以绝对优势占据全球新能源利润榜首,奇瑞凭借差异化战略成为最大惊喜,丰田则凭借燃油车基本盘和现金流维持行业龙头地位。大众、保时捷等传统巨头因转型滞后陷入亏损,而蔚来、小鹏等新势力仍在盈亏线上挣扎。未来,技术创新、海外布局和成本控制将成为车企穿越周期的关键,行业洗牌将进一步加剧,只有真正以用户为中心、具备全产业链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