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幅全国第一,韩系车自断前路,车主:给钱也不买

现代卖了不到6万辆,起亚K9一年只卖19台——这不是销量,是“退场预告”。

这组数据来自2024年上半年的中国汽车市场统计。韩系车,曾经在2017年靠着北京现代单品牌就卖出114万辆的辉煌战绩,如今却跌到了全国跌幅第一的位置。市场份额仅剩0.6%,现代和起亚加起来全年销量还比不上吉利一个月的出货量。你说它技术不行?可现代全球销量排第四,起亚第十;你说它产品不强?在美国,韩系车上半年卖了近90万辆,起亚EV6甚至被评为“最受欢迎电动车”。可回到中国,IONIQ5续航缩水15%,车机卡顿、界面出英文,旗舰车型帕里斯蒂全年卖413辆,K9卖19辆……这不是市场选择,这是自己把自己赶出门外。

各位车友,今天我不聊情怀,也不喷品牌,咱们就坐下来,掰开揉碎地聊聊:韩系车到底做错了什么?它还有救吗?

一、不是车不好,是“双标”太扎心

我去年试驾过现代IONIQ5,也开过美版的同款车型。说实话,从驾驶感受来看,底盘调校、转向手感、隔音水平,现代的功底依然在线。但问题出在哪?同一个平台、同一款车,中美版本的配置和标定,完全是两个世界。

先说续航。美版IONIQ5用的是77.4kWh电池,CLTC续航能到480km左右;而国内版虽然电池容量接近,但官方标称续航直接少了15%。我实测过,市区通勤开空调,表显掉电速度明显比账面快。这不是电池技术问题,而是能量管理策略保守——说白了,就是宁可让你少跑,也不愿承担一点风险。

再看变速箱。海外版起亚K5、索兰托这些主力车型,标配8AT变速箱,平顺、可靠、换挡逻辑成熟。可到了国内,同一款车,直接换成干式双离合。我不是说双离合不行,大众的DSG调得好照样顺滑。但韩系这台干式双离合,低速蠕行时顿挫感明显,夏天堵车半小时,变速箱温度一高,系统直接弹出“过热保护”警告。你说消费者能不火大?

最让人无语的是车机系统。我试驾的那台现代胜达,中控屏是12.3英寸大屏,看着挺高级,结果点开导航,地图是2021年的版本,蓝牙连接手机要重试三次,语音助手听不懂“打开空调”,非得说“开启空调系统”才反应过来。更离谱的是,有车主反馈,车机系统会突然跳出英文界面,重启也没用。4S店的解释是:“系统语言包不完整。”——你卖在中国,系统语言包不完整?这是技术问题,还是态度问题?

跌幅全国第一,韩系车自断前路,车主:给钱也不买-有驾

二、新能源转型:慢了不止一步

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突破35%,比亚迪DM-i第五代技术都上车了,吉利雷神、长安蓝鲸iDD、长城Hi4全都在打“混动牌”。可你看看韩系车在干嘛?

现代主力SUV途胜L,插混版用的还是54.4kWh的电池,纯电续航才80km出头。什么概念?从北京五环到亦庄,来回一趟就得充电。而同价位的比亚迪宋PLUS DM-i,纯电能跑110km以上,亏电油耗还更低。不是消费者不给机会,是韩系车给的诚意太薄。

起亚更离谱。2024年才推出插混版K5,还是基于老平台改的,电池小、充电慢、油耗高。我问过一位4S店销售:“你们不着急吗?”他苦笑:“厂里说中国市场‘节奏不一样’。”——好一个“节奏不一样”,翻译过来就是“我们不想跟你们卷”。

可问题是,中国消费者已经卷出天际了。你还在拿“全球平台”当卖点,人家国产新势力早就用800V高压平台、碳化硅电驱、城市NOA自动驾驶来抢市场了。韩系车的技术储备不差,但落地节奏,慢得像在倒车。

三、售后服务:不是修不好,是不想修

我有个朋友,开的是现代途胜,车子开了三年,变速箱出问题,去4S店检测,说是“驾驶习惯不良导致磨损”。他不服,调出半年行车记录,平均时速28km/h,90%路况为城市道路,没有任何激烈驾驶。结果4S店还是以“国内路况复杂”为由,拒绝保修。

跌幅全国第一,韩系车自断前路,车主:给钱也不买-有驾

这不是个例。我在车友群里翻过不少投诉帖:韩系车的保修政策,常常把“中国特殊路况”当挡箭牌。轮胎异常磨损?说是你压了井盖。电池衰减快?说是你用了非原厂充电桩。可问题是,厂家指定的充电桩全国才三座,你让车主上哪充去?

有一次我去现代4S店做常规保养,听见前台接待跟客户解释:“我们这款车不支持快充,是因为中国电网电压不稳定。”我当时就笑了——中国电网电压不稳定?那特斯拉、蔚来、小鹏怎么天天用超充桩?这不是技术解释,是傲慢的借口。

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小毛病,但你得有个态度。修不好没关系,承认问题、积极解决,大家还能念你一句“厚道”。可你倒好,出了问题先甩锅,修还得加钱,久而久之,谁还愿意再信你?

四、横向对比:韩系 vs 日系 vs 国产

我们拿三款20万级SUV来对比:现代胜达、本田CR-V、比亚迪唐DM-i。

项目 现代胜达 本田CR-V 比亚迪唐DM-i

动力系统 2.0T+8AT(海外版)/1.5T+双离合(国内) 1.5T+CVT / 1.5L混动 1.5T插混,纯电115km

跌幅全国第一,韩系车自断前路,车主:给钱也不买-有驾

智能化 车机卡顿,语音识别率低 基础功能齐全,无城市NOA DiPilot L2+,支持高速NOA

续航(综合) 700km左右 900km(混动版) 1050km(满油满电)

售后政策 5年10万公里,常见拒保 3年10万公里,保修较规范 6年15万公里,三电终身质保

你看,韩系车在国内的配置直接降了一档。海外用8AT,国内用双离合;海外有L2辅助驾驶,国内连自适应巡航都得选装;海外电池大,国内缩水。而国产车呢?不仅配置拉满,还敢承诺“三电终身质保”。这不是卷,这是对市场的尊重。

有车友问我:“韩系车真的不行了吗?”我反问:“如果你是车企,你会把最好的技术、最新的平台、最完善的售后,给一个你觉得‘不重要’的市场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五、未来还有机会吗?

说实话,韩系车的技术底子不差。现代的E-GMP纯电平台、起亚的EV系列,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第一梯队。他们的设计语言、空气动力学优化(IONIQ5风阻系数低至0.29Cd)、三电集成技术,都有独到之处。

跌幅全国第一,韩系车自断前路,车主:给钱也不买-有驾

但问题在于:他们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定位错了。他们把中国当成“跟随市场”,而不是“引领市场”。在美国,他们敢推大排量、高配置、强智能化的车型;在中国,他们却用“减配版”应付了事。

消费者不是傻子。你给一分,我买一分;你给九分,我可能还给你十分口碑。但你给三分,还想卖十分的价,那对不起,我们宁愿多花点钱,买个省心。

所以,韩系车会不会退出中国市场?目前来看,不是“会不会”,而是“什么时候”。如果他们继续这种“双标”策略,继续轻视中国消费者的智商和需求,那退出只是时间问题。

但我也相信,只要他们愿意低头,愿意把全球最好的技术同步引入中国,愿意改善售后服务,中国市场依然会给它一次机会。毕竟,我们从不排斥好车,我们只排斥“不拿我们当回事”的品牌。

问答时间

有老铁在后台问我:“现在买韩系车亏吗?”

我的回答是:如果你追求性价比、长期持有、对智能化要求不高,可以考虑。但如果你看重保值率、智能化体验、售后服务,那我建议你多看看国产车。

还有人问:“韩系车以后会降价清仓吗?”

跌幅全国第一,韩系车自断前路,车主:给钱也不买-有驾

这个我不好说,但根据以往经验,一旦品牌开始大幅降价、推出“特供版”车型,往往就是退出前的信号。大家买车时要多留个心眼。

最后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汽车是长期消费品,买的是车,更是服务和信任。 我们不求品牌多高调,只求它别把我们当“次等市场”。

韩系车没输在技术,也没输在设计,它输在了态度。

给钱也不买,不是我们不爱国货,而是我们不想再被当成“可以糊弄的市场”。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是现代或起亚的中国区负责人,你会怎么做?是继续“双标”,还是把中国当成真正的主场?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一一回复。

跌幅全国第一,韩系车自断前路,车主:给钱也不买-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