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可热闹了!
2025年10月30号,全球汽车巨头Stellantis发布Q3财报,股价随后"哐当"一声跌了一成多,
直接创下了近五年来的单日最大跌幅。
朋友圈里汽车博主都在刷屏:"欧洲那边又传工厂停工了,
这次连标志雪铁龙的招牌生产线都停了多天!"
2025年上半年更是亏损达23亿欧元;
北美市场销量在上半年出现下滑,欧洲市场份额更是从上半年的17万辆跌至Q3的不足16万辆
这可是他们十年前的"基本盘"啊!
要知道,这家公司2021年刚由PSA(标致雪铁龙)和FCA(菲亚特克莱斯勒)合并的时候,
那可是风光无限,合并第一年净利润就冲到了134亿欧元。
可这才过了四年,怎么就从"行业新贵"变成了"濒危物种"?
今天咱就来唠唠:Stellantis真的要走到崩溃边缘了吗?
【 第一部分 】欧洲工厂集体"躺平",Stellantis到底在硬刚啥?
先给大伙儿划重点:
2025年9月底到10月初,Stellantis在欧洲的多家工厂相继宣布"临时停产",
以调整库存、优化生产节奏。
这话说得轻巧,可懂行的都知道,欧洲汽车市场现在啥情况?
从今年前九个月的数据来看,欧洲每新注册10辆汽车中,就有大约1.6辆是纯电动车,
这个数字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三辆点。
加上混合动力和插电混动的车型,欧洲电动化浪潮已经势不可挡,
整个市场的节奏在加快。
而Stellantis的电动车型销量占比存在明显差距,跟不上这个节奏。
更尴尬的是,他们推出的纯电车型e-208(标致)、500e(菲亚特),
存在冬季续航缩水、充电速度不够快等问题,在欧洲消费者中口碑受挫。
为啥非要在这个节骨眼停产?
咱得把时间拨回2025年6月当时欧盟面临着电动化转型的压力,
要求车企加快本地化电池生产。
Stellantis当时宣布了与宁德时代和CATL的合作,
但跟CATL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的电池厂(计划产能50吉瓦时)要到2026年底才能投产。
这个间隙期太长了,导致Stellantis在电池供应上面临断层。
库存堆成山,生产线还得硬着头皮转,最后只能被迫停产来"消化库存"。
从欧洲经销商那边也能看出问题的严重性。
很多经销商的库存周期已经飙到了90多天,
远远超过了行业平均的60天。
这意味着什么?
就是说卖一辆车的周期拉长了,资金压力大增,现金流绷得像根弦。
整个欧洲市场的产能利用率明显下降,
车企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能竞争,而是电动化速度的竞争。
有意思的是,竞争对手可没闲着。
大众、宝马、奔驰等都在加速推出续航600公里以上、支持快充的新车型。
宝马的iX、奔驰的EQE都已经占据了高端市场的一席之地。
而Stellantis还在靠"油改电"车型硬撑,
这不是硬刚市场,根本是在和市场"撞南墙"。
欧洲工厂停产这波操作,在表面上是为了"调整库存",
但本质上反映出了Stellantis在电动化转型上的节奏滞后。
他们没有提前布局纯电平台,现在只能被迫走"油改电"的老路。
这条路在欧洲市场已经走不通了,
因为消费者已经见过纯电车有多灵活、多高效。
再用"油改电"车型去竞争,
那就是拿着过时的武器去打现代化战争。
【 第二部分 】北美赚的钱,真能填平欧洲的"坑"?
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欧洲市场拉胯,
那Stellantis不是一直在北美混得风生水起吗?
咋还说要崩溃?
咱得掰扯掰扯这"东边不亮西边亮"的事儿。
先看最近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Stellantis在北美的日子也不好过。
Q1销量同比下滑超过一成,Q2也只是勉强稳住。
到了Q3才开始有所回暖,销量恢复到同比增长的局面。
这说明什么?
说明北美市场虽然曾经是Stellantis的现金奶牛,
但也没逃过全球汽车市场的大调整。
而且这里面有个隐藏的陷阱。
Stellantis在北美卖得最好的是什么?
是Jeep品牌的SUV和Ram皮卡。
这些是高利润车型,确实很赚钱。
但问题在于,这类车型在欧洲根本卖不动。
欧洲消费者喜欢小车、紧凑车、电动车,
对大型SUV和皮卡兴趣寥寥。
这就像卖火锅的赚了钱去补贴奶茶店商业逻辑本身就不成立。
北美市场再强,也只占Stellantis全球营收的一小部分。
欧洲市场虽然占三分之一多的营收,
但这些年利润率一直在跳水。
2024年欧洲市场的利润率只有个位数,
而北美的利润率虽然两倍于欧洲,但盘子太小。
算下来,北美的利润根本补不上欧洲的亏损。
更糟心的是资金流的问题。
Stellantis在欧洲有14万员工,占全球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二多。
这些员工的薪资、福利、遣散费等每年要烧掉十多亿欧元。
与此同时,为了在北美抢市场,
Stellantis给经销商的返点高得吓人。
这意味着卖一辆北美车的净赚,要比卖欧洲车少一大笔。
所以看起来北美赚得多,
实际上利润空间在被不断挤压。
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数据显示,
Stellantis的短期债务已经增加到令人担心的水平。
现金流的压力越来越大。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要停产、要裁员、要砍项目
根本原因是现金储备在快速消耗。
有个更现实的问题: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
从今年开始,美国对外国车企的关税政策变得越来越严格。
Stellantis作为欧洲品牌,在美国市场面临的关税压力在不断增加。
这直接挤压了北美市场的利润空间。
所以北美市场虽然看起来还在增长,
但增长的含金量在下降。
【 第三部分 】Stellantis的领导力变更与战略调整
这时候咱得提一个重大事件:
2024年12月1号,CEO卡洛斯·唐唯实(Carlos Tavares)宣布辞职。
这位执掌Stellantis近四年、曾经把PSA从破产边缘救活的"成本杀手"黯然离场。
辞职后,董事长John Elkann领导的Interim Executive Committee接管公司,
新CEO则是在2025年6月正式上任的Antonio Filosa。
这一领导力变更,反映出董事会对前任策略的不满。
为啥唐唯实要离职?
根本原因就是他的成本控制策略在新时代已经失效了。
唐唯实是个成本控制的高手。
2014年他接手PSA时,把一家濒临破产的法国车企硬生生救活了。
他的办法很简单:砍成本、关工厂、裁员工。
效果也很显著,PSA的利润率从负数变成了正数。
FCA并过来以后,他继续这套办法,
2022年还创造了Stellantis历史上最高的利润率。
但问题来了:这套办法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时代行不通。
电动化需要什么?
需要烧钱研发纯电平台、需要快速迭代产品、需要积极的市场推广。
但唐唯实的思路是省钱,是"油改电"过渡战略。
他觉得电动车那天会来,但不是现在。
所以他的策略就是尽可能压低成本,用传统的思路来改造产品。
结果呢?
一眨眼,特斯拉已经卖遍欧洲,中国电动车品牌也杀过来了,
欧洲本土车企都在铆足劲搞电动化。
唐唯实的"稳扎稳打"变成了"慢一拍"。
新CEO Filosa接任后,面临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局面。
他需要在保持成本控制的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削减成本就没钱研发,加大研发就要承受利润下滑。
Filosa上任没多久就遇到了H1的亏损,直接被市场"教育"了一顿。
但好消息是,Filosa的反应比较快。
10月中旬,他公开宣布了一个130亿美元的美国投资计划。
这说明他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开始拿出真金白银来押宝未来。
这个投资计划涉及新工厂建设、产能扩充、就业机会等,确实有诚意。
欧洲市场呢?
Filosa也动作不少。
他新任命了Enlarged Europe的负责人Emanuele Cappellano。
这说明Stellantis意识到欧洲市场虽然亏损,但不能放弃。
欧洲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
虽然Stellantis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在下滑,但基数还在。
关键问题是:Filosa能在多久内扭转局面?
电动化是个长期战役,不是一两年能完成的。
而现在的问题是,时间紧迫。
欧洲消费者已经开始大规模转向电动车了,
不会再等Stellantis三五年。
【 第四部分 】网友吵翻了!Stellantis真的要凉,还是"假摔"?
Stellantis最近这波操作,直接把网友给整懵了。
评论区几个热门问题,咱来唠唠。
首先是关于欧洲工厂停产的讨论。
有人问:是不是要大规模裁员了?
中国合资企业,比如神龙汽车会不会受影响?
从官方声明来看,停产期间工人领部分薪资,还不到裁员的地步。
但这只是暂时的。
要是库存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那裁员迟早要来。
至于神龙汽车,它虽然是Stellantis和东风合资的品牌,
但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表现并不算抢眼。
Stellantis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一直很保守,推出的新能源车型不多。
短期看工厂停产对中国业务影响不大,但长期要看集团能不能输血。
还有人问:北美市场赚那么多,能不能把欧洲的亏损补上?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难"。
我们前面分析过,北美市场再强,也补不上欧洲这个大坑。
北美的产品定位和欧洲完全不同,利润结构也不一样。
就像你不能指望卖火锅的赚的钱去补贴奶茶店
商业逻辑本身就对不上。
最热门的问题是:Stellantis的新领导层能行吗?
要不要继续换人?
这个问题反映出网友对Stellantis未来的焦虑。
老CEO唐唯实虽然成本控制一流,但在电动化转型上确实慢了一拍。
新CEO Filosa能不能扭转局面,还要看后续的行动。
从他上任以来的几个大动作来看,他确实在尝试改变Stellantis的路线,
比如加大北美投资、调整欧洲领导层。
但这些改革都需要时间来验证。
还有人讨论Stellantis有没有可能破产。
这个问题说得有点危言耸听,但反映出了市场的担心。
Stellantis虽然现在困难重重,但还没到破产的地步。
公司手里还有不少资产,欧洲市场的老字号品牌(标致、雪铁龙、Jeep)仍然有品牌价值。
北美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Jeep和Ram的销售基础还在。
真正的危机是:能不能在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活下来。
这不是破产的问题,而是市场份额被蚕食的问题。
有个网友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对比:
为啥大众、BMW、奔驰等对手能活得好好的,
而Stellantis却陷入了困境?
这个问题问得好。
根本原因就在于战略判断的差异。
大众虽然也经历过"柴油门"危机,但它很快调整战略,大规模投入电动化。
从2020年开始,大众每年投入几百亿欧元到电动化研发。
虽然成本高、利润一度受挫,但现在已经看到了成效。
BMW、奔驰也都走了类似的路线。
而Stellantis走的是"平稳过渡"的路线,
结果就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网友们还在讨论Stellantis的产品线问题。
为啥同样是欧洲品牌,标致、雪铁龙的电动车卖得不好,
而大众的ID系列、奔驰的EQ系列就能得到市场认可?
根本原因还是产品力的差距。
标致e-208虽然上市时间不晚,
但续航、充电、车机系统等方面的表现都没有达到市场期望。
消费者买电动车的逻辑和买燃油车不一样。
燃油车的操控、舒适性是关键,
但电动车的续航、充电、智能系统是硬指标。
Stellantis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最后还有一个讨论方向:Stellantis是不是该和中国车企合作?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Stellantis最大的战略困境。
它虽然有与宁德时代、CATL的电池合作,
但对中国车企的整体合作仍然很保守。
这是欧洲大多数传统车企的共同心态:
既想从中国市场赚钱,又不想被中国企业"反向输入"。
但这种心态已经过时了。
全球供应链已经重构,
如果Stellantis继续拒绝深度合作,只会被市场淘汰。
【 结 语 】Stellantis的"至暗时刻",是崩溃还是重生?
从2025年10月的这场危机来看,Stellantis绝对称得上"站在悬崖边上"。
欧洲市场面临电动化转型压力,北美销量波动,
领导力变更期内战略调整还在进行,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
但话说回来,这家公司手里也不是没牌。
Jeep和Ram在北美还有号召力,虽然销量在波动,但品牌忠诚度还在。
欧洲的老字号品牌(标致、雪铁龙)虽然销量下滑,
但在欧洲市场的基础仍然很深。
法国和意大利的消费者对这些品牌仍然有感情。
这种品牌基础如果好好利用,可能成为翻身的基础。
与CATL的电池合作也是一张好牌。
西班牙的电池厂虽然到2026年底才能投产,
但一旦投产,Stellantis就拥有了本地化的电池供应链。
这对于应对欧洲的本地化政策至关重要。
而且CATL的LFP电池技术成熟、成本低,
这对于Stellantis推出更便宜的电动车会有帮助。
北美的投资计划也显示出了Filosa的决心。
130亿美元用于投资美国工厂和产能,虽然成本巨大,
但如果能推出成功的电动车产品,这笔投资就值了。
毕竟美国市场的电动车需求还在增长,
虽然增速放缓,但市场规模仍然很大。
未来的三到五年,对Stellantis来说将是生死考验。
它需要在几个方面同时取得突破:
欧洲市场的电动车销量要快速增长;
北美市场要稳住基本盘,同时推出有竞争力的电动车;
中国市场的合作要从被动变主动。
这些目标都很高,任何一个没完成都会对集团造成巨大压力。
从历史上看,汽车产业的转型往往会淘汰一批企业。
福特、通用都曾经是全球霸主,
但在新时代来临时都被迫调整。
Stellantis能不能成为幸运儿,关键还在于Filosa团队能不能做出更激进的变革。
不再是"稳扎稳打"的低成本战略,
而是"奋力一搏"的转型战略。
有人问:如果Stellantis真能熬过这关,它是靠什么翻身?
可能不是靠"成本优化",也不是靠"北美输血",
而是靠"决绝的转身"。
就是放弃对传统燃油车的执念,全身心投入电动化和智能化。
同时,承认中国供应链的优势,与其深化合作,而不是想着"自己来"。
这对一家有百年历史的欧洲车企来说,需要很大的勇气。
但在这个时代,这可能是唯一的活路。
Stellantis现在就站在这个十字路口。
向左走是继续"欧洲优先、自主发展"的老路,
很可能在三五年内被蚕食殆尽。
向右走是"全球合作、激进转身"的新路,
虽然充满风险,但可能有翻身的机会。
选择权在Filosa和他的团队手里。
市场和时间都不会给他们太多的犹豫机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