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汽车火过一阵,现在遇冷,接下来怎么发展

说起增程式汽车这事儿,真是有点像“过山车”,前几年热得发烫,现在又有点降温,很多人都在琢磨这玩意后边该往哪走。

理想ONE刚出来那会儿,大家都在议论,说它“能加油也能充电”,补能方式挺灵活,尤其是充电桩还没普及的时候,觉得这是个好选择。

这种话你听着是不是觉得挺有道理?

其实,当时很多人也质疑,说这技术算不上新鲜玩意,纯电都要起来了,为什么还弄个“油电混合”?

还有人用“脱裤子放屁”形容,意思是多此一举。

增程式汽车火过一阵,现在遇冷,接下来怎么发展-有驾

不过,现实就是现实,理想ONE后来卖得真挺火,一年能卖好几万台,直接让理想这个牌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这市场一热,别的车企也坐不住了。

原来还在那嘲笑增程式的,转头就跟着上马,连那些以纯电为主的品牌也开始推出自己的增程式车型。

你想啊,市场有需求,谁不想分一杯羹呢?

到了2021年,增程式汽车的销量开始起飞,到了2024年,能卖到一百多万台,这涨势谁看了不心动?

但这事儿吧,跟很多风口一样,突然间就不那么“香”了。

2025年还没过完,销量就开始掉头往下走,尤其是后几个月,甚至还出现了同比下滑。

有人开始问,这是不是意味着增程式的路快到头了?

说句实话,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增程式汽车不火,其实是纯电车越来越厉害了。

以前大家选增程式,是因为纯电的续航短,充电慢,充电桩又少。

谁都不想在路上开着车心慌,怕没电找不到桩。

现在呢,电池技术突飞猛进,充电十几分钟就能跑五百公里,哪怕你跑长途,服务区也有快充桩,补能不是问题。

纯电车体验好、价格还便宜,谁不愿意选个省心的?

这一下,增程式的优势就被冲淡了。

不过,咱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增程式。

你看现在,理想还是卖得最多,紧跟着的是问界、深蓝、零跑、阿维塔这些牌子。

虽然大家都知道增程式的增速慢下来了,但它还是有市场的。

尤其是有些用户,住在充电桩不太方便的地方,或者经常跑长途,还是觉得增程式省事。

增程式汽车火过一阵,现在遇冷,接下来怎么发展-有驾

毕竟,加油站遍地都是,万一没电还能加油,不像纯电车那样有“里程焦虑”。

但是呢,靠着增程式“吃饭”的车企也得想明白,不能死守老路。

你说现在市场变化这么快,用户需求一天天在变,车企要是跟不上,指望老本儿吃饭,那迟早得被淘汰。

增程式以后还能不能再火一把?

说白了,还得看车企能不能琢磨出新东西。

比如技术得再进步,把油耗降到更低,系统做得更智能,用户体验更舒服。

甚至有可能和纯电车型形成互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其实,用户要的很简单——省钱、省心、体验好。

你能让大家觉得用你的车更方便,开起来更舒服,花的钱还少,那自然有人买账。

要是增程式也能做到这些,那它就还有机会。

反过来说,如果只靠老技术,没啥突破,用户看不上眼,那肯定被淘汰。

这市场,说到底,就是适者生存,谁跟得上节奏,谁才有饭吃。

你琢磨琢磨,其实增程式这几年的变化也挺说明问题。

最初火,是因为填补了纯电的短板;火了以后,大家一窝蜂跟进,感觉谁不做增程式都要掉队;现在纯电技术上来了,增程式就变成“备胎”,只有特定需求的人才选。

这个过程,好像就是市场和技术在博弈,谁更能满足用户,谁就胜出。

车企们也不是吃素的,谁都知道不能等市场淘汰自己,得主动去找出路。

像理想现在已经开始做纯电了,问界也在加快推出新车型,深蓝、零跑、阿维塔这些牌子也都在琢磨升级。

其实大家心里明白,增程式是个过渡产品,不能一直靠它吃饭,得趁着还能卖赶紧转型。

不过,话说回来,增程式也不是马上就没了市场。

增程式汽车火过一阵,现在遇冷,接下来怎么发展-有驾

中国这么大,城市和农村差距大,有的地方充电桩还是不方便,或者用户对续航还是有焦虑,这样的情况增程式就还有需求。

另外,有些人买车就是图个灵活,能加油能充电,自己心里踏实。

尤其是有些家庭,买车不光是上下班,还偶尔出去自驾游,这时候增程式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但这些需求毕竟是有限的。

你看看现在年轻人,越来越认可纯电,尤其是一线城市,充电桩密集,出行方式也变了,大家都在追求新鲜智能科技,增程式要是不升级,肯定吸引不到他们。

所以车企要想让增程式活得长久,得不断提升技术,不断优化产品,让用户觉得买了你的车是“占了便宜”,而不是“凑合着用”。

另外,现在新能源行业竞争太激烈了,政策、补贴、技术、用户需求全都在变。

纯电、插混、增程、氢能,各种路线都在试,谁都不敢说自己的路一定能走到头。

增程式不是没有机会,但机会不是等来的,是得靠自身努力抓住的。

你比如技术升级,像电池能不能更小更安全,发动机能不能更省油,系统能不能更智能。

还有售后服务,也得跟上,别让用户觉得买了增程式就是麻烦。

现在看,未来方向其实很清楚:谁能抓住用户需求,谁就能在市场里活下去。

你不管是做增程式,还是做纯电、插混、燃油,都得从用户角度出发。

现在大家买车看得越来越透了,价格、能耗、补能、智能配置、驾驶体验,哪一样都要比一比。

车企不能只顾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得跳出来看大局,跟着趋势走。

说到底,增程式汽车的兴衰就是市场和用户需求的缩影。

技术变了,环境变了,用户习惯变了,车企就得变。

现在谁都知道,电池技术还会继续提升,充电桩还会越来越多,将来纯电车的体验会越来越好,价格也会越来越低。

到那时候,增程式的生存空间只会更小。

增程式汽车火过一阵,现在遇冷,接下来怎么发展-有驾

所以车企要早做准备,不能等到市场真淘汰了再后悔。

但也不用太悲观,任何一个技术路线,只要能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还是有机会。

比如说,有车企要是能把增程式做得极致,油耗特别低,系统特别智能,外观特别吸引人,价格又有竞争力,那还是有一批用户愿意买单。

尤其是政策上如果再有支持,比如一些能源结构不太均衡的地区,还是会有市场。

关键是,车企不能“躺平”,不能跟风做点“差不多”的产品,就以为能一直卖下去。

用户越来越聪明,市场越来越透明,你不拿出真本事,很快就会被淘汰。

所以,增程式到底还能不能再有一波高潮,得看车企们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市场“天上掉馅饼”。

还有一点,现在新能源车的主场是中国,中国市场大,用户多,地域差异也大。

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你能针对不同地区,做出更加贴合用户需求的车型,就有机会分到更多市场。

比如南方城市补能方便,主推纯电,北方或者三四线城市补能没那么全,增程式还是有空间。

车企得懂得“对症下药”,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主流”,得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专业、更懂用户。

这几年,风口来得快去得也快,车企要想不被淘汰,必须得学会顺势而为。

增程式这路到底该怎么走,归根结底得看谁能跟上用户的节奏。

技术得进步,产品得升级,服务得跟上,价格得有竞争力。

增程式能不能再次爆发,不在于市场,而在于车企是不是愿意下苦功夫。

中国汽车市场变化快,机会多,但也不留给“掉队的人”时间。

总的说来,增程式汽车现在正处在一个转型的关键点。

谁能适应变化,谁就能活得更好。

车企们要是能看清趋势,勇敢转型,就能在新的市场格局下站稳脚跟。

要是还在吃老本,迟早被市场淘汰。

未来路怎么走,咱们就看车企们怎么出招吧。

市场不会等人,谁跟得上,谁才能吃到更多红利。

增程式也好,纯电也罢,最终拼的还是谁更懂用户,谁肯下功夫。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