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比亚迪,多数人想到的是电动车、电池巨头、国产技术标杆——但很少人真正看清,这家如今在全球新能源赛道上呼风呼雨的企业,背后站着一对几乎不上热搜的夫妻。
王传福的名字家喻户晓,而李珂,那个1996年从外企高薪跳槽、甘愿月薪三千起步、默默撑起比亚迪海外半壁江山的女人,却长期被忽略。
比亚迪能从深圳一间仓库里的小作坊,一路做到市值破万亿、年销超三百万辆、海外工厂遍地开花的全球新能源龙头,靠的不只是刀片电池或DM-i混动系统,更是一对夫妻几十年如一日的互补与信任。
王传福不是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
比亚迪每一次关键跃迁——电池出海、汽车转型、金融危机突围、口罩转产、全球建厂——李珂几乎都在现场。
她不是媒体热捧的“女强人”,而是那种你翻遍财报都未必注意名字,但一查业务地图却发现她早已把比亚迪的销售网络铺到北美、欧洲、拉美、东南亚每个角落的执行者。
王传福负责“造得出”,李珂负责“卖得掉”。
一个埋头搞电化学与整车平台,一个抬头看全球市场规则。
这种分工不是偶然,而是从她1996年跳槽那一刻就定下的路径。
1996年的比亚迪,连“公司”都算不上。
深圳一间旧仓库,几十号人,靠手工组装镍镉电池。
王传福刚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毕业没几年,又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拿了硕士,兜里揣着250万借款,满脑子是“中国必须有自己的电池”。
但技术再好,没人买、没人信、没人敢下单。
国内手机厂连电池规格都混乱,更别说出口。
就在这个节点,李珂出现了。
她当时在外资广告公司做《亚洲资源》杂志销售,半年干到顶级经理,月薪两万——这在1996年是天文数字。
但她看上了比亚迪在杂志上打的那个小广告,更看上了王传福这个人。
早期员工回忆,王传福第一次找她谈合作时,名片印得歪斜,办公室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
李珂没犹豫,1996年辞掉高薪工作,加入比亚迪,月薪直接砍到三千。
很多人说她疯了。
她后来只说了一句:“我看中的不是工资,是这件事能不能做成。”
加入后,李珂立刻扛起市场开拓。
她英语流利,又懂销售逻辑,一眼看出比亚迪最大的短板不是产品,而是“不会卖”。
技术团队能把镍镉电池成本压到比日本低30%,但连像样的英文产品手册都没有。
她第一件事就是拉技术员熬夜翻译资料,自己设计海外报价单,手把手教业务员怎么跟国际客户沟通。
1997年,她牵头在香港设办事处——实际就是租了个小房间,传真机还是二手的。
但这个“小房间”,成了比亚迪走向世界的第一站。
当时香港尚未回归,国际客户对内地企业普遍不信任。
李珂带着样品跑遍欧洲,一家一家敲门。
有次在德国,采购经理直接说:“你们中国电池?能用三个月不漏液就算不错了。”
她没争辩,当场拆开自家电池和日本竞品做对比测试。
结果比亚迪的循环寿命更长。
靠着这种实证方式,她拿下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首批订单。
诺基亚当时是全球手机霸主,进它的供应链等于拿到国际通行证。
订单一来,比亚迪出口量暴增,海外营收占比从近乎零飙升至三成以上。
没有李珂这波操作,比亚迪可能至今还在国内卷低价。
她不只是签单,更搭建了整套海外运营体系。
1998年去芬兰谈诺基亚合同,她带两人、揣3万美元出发。
到了当地才发现,光有产品不够,还得有本地化服务:物流怎么安排?质检标准怎么对接?售后谁负责?
这些细节,技术出身的王传福根本没想过。
李珂一边谈判一边建流程,甚至蹲在仓库盯装箱,确保每批货符合欧洲标准。
1999年,比亚迪欧洲分公司成立,虽只有三人,但已能独立处理从接单到交付的全链条。
2000年,她带队参加美国拉斯维加斯电子展,首次把比亚迪展台摆进国际主流视野。
三星和索尼采购代表主动找上门,后续订单源源不断。
2001年,比亚迪锂电池全球市场份额冲进前三。
李珂从市场部基层干到负责人,靠的是实打实的业绩。
2002年7月31日,比亚迪在香港主板上市,市值一夜飙升。
同年,王传福与李珂结婚。
这不是“功成名就后的浪漫”,而是战略协作的升级。
婚后分工更清晰:王传福专注研发与生产,李珂全面接管海外业务,尤其北美市场。
这种分工在当时中国企业“重制造、轻营销”的普遍思维中,堪称降维打击。
2003年,王传福花2.54亿元现金收购陕西秦川汽车,进军汽车领域。
消息一出,股价跌停,媒体一片唱衰:“电池厂造什么车?”
内部人心惶惶。
李珂飞到香港,一家一家拜访机构投资者,用数据解释:电动车核心是电池,而比亚迪已掌握成本与产能优势,造车不是跨界,是顺势而为。
她稳住了资本市场信心。
第一款车F3于2003年底下线,2004年上市。
李珂亲自跑北京,一家一家谈出租车公司。
当时没人信国产车耐用,她承诺:“坏了免费修,修不好直接换。”
靠着这种近乎赌上信誉的打法,F3首年卖2万辆,第二年翻倍,2009年冲到30万辆,成为现象级爆款。
王传福因此登顶中国首富。
但很少人知道,F3能打开市场,是李珂带团队跑遍全国200多个城市做地推,连县城汽配城都没放过。
2005年,比亚迪推出F3DM插电混动车——全球首款量产插混车型,比丰田普锐斯还早。
国内市场接受度低,李珂立刻转向美国。
她带队去底特律车展,白天看展,晚上整理笔记,回来推动公司调整混动系统逻辑,更适应北美高速路况。
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订单断崖式下滑,比亚迪汽车业务濒临断粮。
李珂飞赴美国,凭借多年积累的人脉,促成与大型储能企业的电池合作。
这次合作引起巴菲特注意。
2008年9月,伯克希尔哈撒韦宣布以2.3亿美元入股比亚迪。
这笔投资不仅救急,更给了全球背书。
促成这一切的,正是李珂过去十几年在海外建立的信任网络。
2010年,e6电动车作为北京奥运示范用车亮相,李珂立刻带车去巴黎车展“摆摊”。
工作人员回忆,她亲自发传单,见人就说:“这车充一次电能跑300公里,比油车便宜一半。”
当时欧洲电动车基础设施几乎为零,但她的坚持让比亚迪成为最早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品牌之一。
2012年,国内补贴政策调整,低端车型销量下滑,王传福砍掉杂牌产品线,聚焦高端。
李珂转身布局新兴市场,带队去印度建厂,稳住东南亚基本盘。
2013年“秦”混动上市,她在发布会上用流利英语讲解技术亮点,台下全是欧美经销商。
2014年,比亚迪年销量突破50万辆,电动车占比大幅提升。
李珂飞往巴西谈合资建厂。
2016年,刀片电池技术发布,安全性碾压三元锂电池,她立刻在北美主推“不起火”概念,连续三年在拉斯维加斯电子展固定展位。
2017年补贴退坡,公司利润下滑,她飞加拿大签下电动大巴订单。
2018年行业低谷,她调整欧洲策略,不再只卖车,而是联合当地企业建充电站,打造生态。
2019年,她升任执行副总裁,全面负责美洲业务,并在洛杉矶设立区域总部,把办公室搬到客户家门口。
2020年疫情爆发,全球供应链中断,比亚迪转产口罩,日产5亿只。
王传福决策快,但李珂在背后调度:远程协调海外工厂原材料采购,打通国际物流通道,确保生产线不停工。
疫情稍缓,汽车业务迅速复苏。
2021年汉EV上市,她带队去墨西哥建厂,把生产基地搬到北美腹地。
2022年,比亚迪全年销量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纯电销冠。
她在泰国工厂剪彩,当地媒体称她为“电动车女王”。
2023年8月,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她站在生产线旁鼓掌——没有发言,只有微笑。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500万辆里,有她一半的功劳。
2024年,比亚迪海外销量达41.7万辆,同比增长近80%。
李珂足迹遍布德国、法国、荷兰、巴西、墨西哥、泰国……每到一地,她不只谈生意,更推动本地化运营。
在德国,她推动与本土经销商深度合作,培训本地售后团队;在巴西,支持建立电池回收体系;在泰国,工厂直接雇佣上千名当地人。
这种“扎根式”打法,让比亚迪在海外不再是“中国车”,而是“本地品牌”。
2025年1月28日,她获“2025世界汽车年度人物”奖,成为该奖项历史上首位女性、首位中国品牌获奖者。
美国议员称她为“拓荒者和战士”,说她“用28年时间,把一个中国小厂带进全球汽车核心圈”。
这个评价,毫不夸张。
李珂的贡献不止于商业。
2010年,她牵头成立比亚迪慈善基金会,聚焦教育与医疗。
2022年,她个人捐出50万股比亚迪股票(市值约1.6亿元),全部用于支持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血液病研究。
知情人士透露,她做慈善从不宣传,连捐赠仪式都很少露面。
她更愿把精力放在“能改变系统”的事上:推动新能源普及、减少碳排放、创造就业。
这种低调务实,与王传福如出一辙。
生活上,这对夫妻低调到“不像富豪”。
他们不开豪车,上下班就开自家比亚迪,住普通小区,从没买山顶豪宅。
王传福记得大哥大嫂当年拉扯他长大的恩情,早早把他们接到深圳,安排工作、买房安家。
李珂年薪虽高,但2024年因股权激励卖股获利3.9亿美元,反而比王传福还多——这不是职位更高,而是海外业务直接挂钩公司国际估值,她的贡献被资本市场真金白银认可。
回头看,比亚迪的成功绝非偶然。
王传福的技术理想主义,配上李珂的市场现实主义,构成完整商业闭环。
一个敢想,一个敢干;一个专注“能不能做”,一个专注“怎么卖出去”。
这种互补,在中国企业家里极其罕见。
很多创始人要么包揽一切,要么找个只会点头的“贤内助”,但王传福和李珂是真正的“合伙人”——平等、互信、各司其职。
有网友说王传福“做啥来财”,但哪有那么多运气?
李珂的眼光和执行力,才是把“可能”变成“现实”的关键变量。
1996年她放弃高薪加入时,没人信比亚迪能活过三年;2003年进军汽车时,没人信电池厂能造好车;2008年金融危机时,没人信中国品牌能吸引巴菲特;2020年疫情时,没人信车企能转产口罩……但每一次,都是李珂用行动把“不可能”撕开一道口子。
更难得的是,她从不抢功。
媒体采访王传福,他总说“这是我们团队的努力”;问到李珂,她只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这种默契,是二十多年风雨同舟磨出来的。
他们从不秀恩爱,但一起开过的会、签过的合同、走过的国家,比任何情话都真实。
如今,比亚迪的目标早已不是“中国第一”,而是“全球第一”。
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欧洲、东南亚、拉美的工厂陆续投产,海外销量持续攀升。
李珂依然在飞,从柏林到圣保罗,从曼谷到多伦多,行程表排得比明星还满。
王传福则在深圳总部,盯着下一代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度。
一个在前线开疆拓土,一个在后方夯实根基,这种节奏,他们已经保持了快三十年。
看一个企业的天花板,要看创始人的格局;看一个企业的韧性,得看创始团队的配合度。
比亚迪能穿越周期、扛住危机、持续创新,靠的正是这种“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的底层逻辑。
他们不是神话,就是两个普通人,靠着对彼此的信任和对事业的执着,硬生生走出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你可能会问,这样的搭档能复制吗?
恐怕很难。
因为真正的互补,不是技能拼凑,而是价值观共振。
王传福相信技术改变世界,李珂相信市场验证价值——这两种信念看似对立,实则一体两面。
没有技术,市场无从谈起;没有市场,技术只是实验室里的摆设。
他们恰好一人守住一头,才让比亚迪这艘大船,既能造得出,也能卖得远。
今天,当我们在街头看到一辆比亚迪海豹、汉EV或仰望U8,或许不会想到背后有这样一对夫妻的故事。
但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坚持、算不清的奔波、说不完的谈判,才让“中国制造”真正变成“中国智造”,让中国品牌在全球舞台上挺直腰杆。
而李珂,这个很少上热搜的女人,或许才是比亚迪最被低估的“隐形引擎”。
当然,也有人质疑:是不是夸大了李珂的作用?
企业成功是系统工程。
这话没错,但别忘了,在关键节点上,一个对的人做对的事,往往能改变整个轨迹。
1996年如果她没加入,比亚迪可能还在国内卷电池价格;2003年如果她没稳住投资者,汽车项目可能胎死腹中;2008年如果她没牵线巴菲特,公司可能熬不过金融危机……这些“如果”,恰恰说明她的不可替代性。
有意思的是,尽管李珂如今身价数十亿美元,但她依然保持90年代作风——开会不带助理,出差住商务酒店,吃饭就在公司食堂。
有员工说,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别搞虚的,客户要的是结果。”
这种务实精神,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比亚迪的企业文化:不吹牛,不画饼,干就完了。
现在,全球新能源竞争进入白热化,特斯拉、大众、丰田都在加码。
但比亚迪似乎并不慌,因为它的海外根基已经扎得很深。
而这背后,是李珂二十多年一点一点铺出来的路。
从香港的小办公室,到洛杉矶的区域总部;从给诺基亚送样品,到和德国经销商谈百万辆级合作——每一步,都踩在实处。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创业故事:没有狗血,没有逆袭爽文,只有两个普通人,用几十年时间,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他们不靠风口,不靠炒作,就靠“靠谱”两个字——对技术靠谱,对市场靠谱,对彼此更靠谱。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慢功夫”,反而成了最稀缺的竞争力。
所以,下次再看到比亚迪的新闻,不妨多想一想那个站在王传福身后的女人。
她没拿过“年度女企业家”头衔,也没上过福布斯封面,但她用行动证明了一件事:真正的力量,往往藏在沉默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