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比亚迪的第三季度业绩,那大概是“跌宕起伏”。一边是规模化收入的历史新低,另一边却是海外市场的火热表现。这场“冰与火”交织的背后,既是比亚迪在悬崖边游走的艰难挣扎,也是一个行业在冲破价格战泥沼的隐秘故事。
首先,营收的“失速”确实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苦心经营的比亚迪,一向被视为行业的“领头羊”,没成想这次却交出了一份不及市场预期的成绩单。单季度营收1949.85亿元,净利润78.23亿元,双双下滑的数字像极了青春期的股市行情涨跌毫无规律,时刻给人当头一棒。这背后刨根究底,最大的拦路虎就是横亘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的价格战。
价格战听起来好像是一场大规模促销看谁家能卖得便宜,但实际上是整个市场陷入了“肉搏战”。比亚迪作为行业老大,自然首当其冲,不得不以更亲民的价格守住市场份额。然而,越是让步,成本压力就越大。卖得更多,赚得却更少,最终只能在报表上写下几组让人揪心的数字。这是典型的“双输游戏”,比亚迪自己难受,而整个行业也无路可退。2021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还能做到6.1%,如今已跌破5%,这利润率的表现甚至连许多高利贷项目都比不上,您说扎不扎心?
但也得承认,几轮价格战的摧残过后,市场似乎在慢慢找到了一丝秩序。据乘联会调查,9月份国内汽车市场降价车型数量已经大减。配合以旧换新政策以及新车市场的稳定增长,价格“内卷”的现象终于有所缓解。打到弹尽粮绝,各家车企想必也逐渐明白,再这么疯下去,最后可能连自己的后院都保不了了。
作为大哥,比亚迪在逆境中的稳扎稳打倒是值得好好说道一番。净利润“出车祸”了,但研发投入却反其道而行之,直接砸下437.5亿元,比去年还多了三成。明知道自己挣钱难了,还硬是舍不得在技术投入上开源节流,这一招不禁让人佩服。比亚迪深谙一个道理车卖来的钱终究是有限的,但技术为它构筑的壁垒却能让自己在风起云涌中获得长久立足的安全区。从天神之眼到兆瓦闪充,比亚迪没有打价格战,反倒打起了技术战,这就像是告诉市场,兄弟不用比谁便宜了,咱比谁更优秀。
当然,比亚迪能有底气持续加码研发,和它在海外市场的开拓息息相关。亚洲、欧洲、拉丁美洲...比亚迪如今的身影已经遍布世界117个和地区。家门口价格战打得不可开交时,它却悄悄在全球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仅2025年前三季度海外销量就上扬了132%。在日本市场,K-EV的定制版一亮相,就引来“全场倒吸”,而它超前的技术显然没准备便宜卖。这样的路子,走出国门的比亚迪确实高明。
实际上,比亚迪这家企业的现状也折射出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困境与出路。为了争市场份额,降价风潮搅乱了行业的水,全民都在打法术、拼命压低价格,好似餐厅打折的最后一天,抢得鸡飞狗跳。然而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好的产品从来不是靠“甩卖”来取胜的。在技术和创新中寻找价值,或许是重塑品牌的必修课。
面对全球市场带来希望的同时,哀叹新能源行业的寒冬似乎没啥意义。问题来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再往前走,是要继续沦为价格战的无底洞,还是趁着竞争者陆续倒下去抢占上行空间?牺牲盈利能撑得了几时,又有谁能从这场肉搏战里纵横捭阖最终笑到最后?
与其低价拼个头破血流,不如抬头望望破局的星光,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