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江的名字,最近在汽车圈炸开了锅。
31岁坐上销售总经理的位置,这本身就够让人羡慕的了,更别说他手里的腾势品牌,从年销几千辆的小透明,一跃成为月销破万、年销量25万辆的大户——这成绩,不吹不黑,堪称奇迹。
不过,好景不长,人家刚在方程豹项目上折腾不到三个月,就突然宣布走人。
这操作,是“功成身退”还是“临阵脱逃”?
外头议论纷纷,倒像一场悬疑剧。
先扯回腾势这档子事儿。
你得知道,这牌子原本就是合资失败后的遗珠,比亚迪和戴姆勒七年的爱情故事最终没能开花结果。
市场冷眼旁观,它却硬生生靠着赵长江这一波“三板斧”起死回生:第一招,把品牌身份摆明白——比亚迪高端技术代表;第二招,盯准细分市场空缺,一脚踹进插混MPV领域,用D9当爆款;第三招,就是那种卖命式运营,从凌晨回复客户到工厂盯产线,全力以赴。
不夸张地说,他简直是把一个没人要的牌子捏成了销量明星。
但现实偏偏爱给戏加点料。
当D9撑起半边天,新推的SUV N7和轿车Z9系列却悄咪咪地跌入谷底,一个月两三百台的数据看得人心惊肉跳。
单品依赖症犯了,再牛掰也顶不住风浪。
这让我想起理想汽车早期,只靠理想ONE唱独角戏,产品线薄弱导致后来节节败退,那画面熟悉又扎心啊!
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说白了,没有多元化护体,再怎么砸钱打广告,也难逃昙花一现。
然后就是那个离职节点,让人浮想联翩:方程豹才刚冒出头,他就挥手告别。
一部分声音觉得他是在见好就收,但更有意思的是背后透露出的无奈和焦虑——对比亚迪整体高端战略的不确定感让年轻管理层开始打鼓。
在这个烧钱如流水、高管频繁变动的赛道里,仅凭几个爆款撑门面显然太过乐观。
有趣的是,新兴品牌智界也是类似套路,“R7独秀”,贡献77%销量,其余车型仿佛隐形。
这种“一枝独秀”的魔咒是不是新晋新能源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
换个视角,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个人选择,而是一面行业镜子—暴露出新能源汽车行业深藏的焦虑与困境。
“爆款思维”听起来美,可谁都清楚,这世上没有永远吃香的一碗饭。
消费者挑剔得很,对噱头敏感,对持续创新更苛刻。
如果不能及时丰富产品矩阵,多样化发展,只能等着被时代甩下尘埃。
聊到这里,不禁想到网友们围观这种大事件时那股劲儿:别人家的芝麻粒掉地立马被放大镜检验,自家西瓜裂缝却无人问津。
我倒觉得,这种舆论生态挺反映现代社会矛盾——既鞭策企业进步,又添乱象。
有时候大家只愿意站队喊口号,却少有人耐心扒拉背后的复杂商业逻辑和人的挣扎。
提一句,如果赵长江不是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新赛道里,也许结局会完全不同。
他碰上的环境残酷异常,高管流动快得跟跑马灯似的,有时候根本不是能力问题,而是环境不给机会。
但话又说回来,下一个接盘侠敢保证不会重蹈覆辙?
毕竟,比亚迪现在正处十字路口,要么继续赌运气拼单品奇迹,要么厚积薄发做全品类玩家,两条路都不好走。
还有那些新势力,比如智界,他们能否避开老套路,实现真正破局?
消费者越来越聪明,不买营销噱头,更讲究长期稳定且多元体验。
这对任何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来说都是硬核考验,需要时间、耐心,还有极致打磨,而非简单复制过去成功经验或追逐短期利益。
再说回赵长江本人,看他这波操作,我真怀疑到底是“功成身退”潇洒自若还是内心五味杂陈?
成年人世界没有圣诞老人,每次抉择背后都有风险和妥协。
他可能厌倦了官僚体系,也可能看透了一些阴暗角落。
但不管怎样,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在这个圈子里混,没有铁饭碗只有铁血搏杀。
而且,你瞅瞅隔壁蔚来频繁换帅,上演的人事闹剧,同样精彩刺激!
那么,你怎么看呢?
你认为新能源行业还会一直迷恋爆款带来的假象吗?
或者下一位高管真的能带来质变?
至于那些转战其他品牌的大佬们,是英雄迟暮还是另辟蹊径?
留言聊聊呗,我可没闲着,看热闹的时候顺便学点干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