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压差之困:新能源车主的维权博弈

#国庆反向旅行攻略#

电池压差之困:新能源车主的维权博弈

新能源车。电池压差。这两个词正成为越来越多车主的痛点。当仪表盘跳出“功率受限”的警示,当满电续航缩水40%,消费者能否理直气壮地要求全额退款?现实远比想象复杂。

⚖️ 新规下的电池保障

2022年1月1日实施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首次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等专用部件纳入三包范围。新规划出三条底线:

7日内。若因质量问题需更换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或其主要零部件。消费者可免费退换车。这是最有力的保障。

60日内。若出现动力蓄电池起火。销售者必须退换。安全红线不容触碰。

2年或5万公里三包期内。同一质量问题修理超4次。或累计修理时间超30天。可要求换车。维权门槛显著降低。

但。压差问题呢?新规未直接提及。

🔋 电池压差的现实困境

杨先生的遭遇颇具代表性。他购买的零跑C11车型。标称续航510公里。实际仅能行驶300公里。检测发现电池包存在300mv压差。4S店却称“铁锂电芯不看满电状态压差”。

电池压差之困:新能源车主的维权博弈-有驾

压差过大。意味着电池组内各电芯电压不一致。如同众人划船节奏混乱。轻则续航缩水。重则充放电异常。但各厂家对压差标准界定不一。让消费者维权陷入困境。

淮安侍先生的新车。标称续航502公里。实际仅100多公里。电池包压差达0.15(正常应小于0.02)。经消保委调解。4S店将续航提升至401公里。并承诺2年内可按购车价80%换购新车。这已是折中方案。

⚖️ 法院如何认定“合同目的无法实现”

能否全额退款?关键在于是否构成“根本违约”。上海松江区法院近期判决提供参考。

某客车公司采购新能源电池。约定5年或20万公里免费保修。电池衰减不低于80%。使用3年后电池衰减过快。客车公司要求解除合同并全额退款。

法院认为。电池交付时符合约定。已使用3年且里程接近保修期三分之二。合同目的已部分实现。电池衰减可通过维修解决。不支持全额退款。判决驳回原告诉请。

同理。个人车主若车辆已长期使用。且问题可通过维修解决。直接要求全额退款难度较大。

电池压差之困:新能源车主的维权博弈-有驾

🛠️ 维权路径选择

面对电池问题。消费者可阶梯式维权:

首先协商。明确问题细节。引用三包规定。

调解介入。向消保委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淮安案例成功关键在此。

检测鉴定。委托第三方检测。固定证据链。

最后诉讼。若确属严重质量问题且符合三包退换条件。可提起诉讼。

💡 给车主的实用建议

购车时。仔细了解电池参数。特别是续航里程、衰减限值等。

留存宣传材料、聊天记录。明确销售承诺。

及时维权。避免拖沓。

理性看待技术局限。电池衰减受多重因素影响。司法鼓励通过维修等方式解决。

新能源浪潮不可逆。法规在完善。技术也在进步。消费者既要积极维权。也需对发展中的技术抱合理期待。电池压差问题。绝非无解之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