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前,麻烦用你发财的小手点点小心心创作不易,感谢大家的支持!每日更新。
夜已经很深,郑州通站路上的灯光把修理厂的门口照得寡淡。陈先生站在他“烧成骨架”的理想L8旁边,低头掏手机,点了下APP的远程解锁键——另一个城市的空气里,车门“啪嗒”一声,开了。维修工人像刚被抓现行的小偷,鞋底打滑,突然冒出一句:“这车是我客户买的。”陈先生没理,沉默,手机里车机界面上显示着自己的账号和数据,仿佛在说:这一切还真是我的。
很多人觉得自己的车坏了、烧了,关进事故停车场,世界就归于平静。可真相里,平静只是装的。现实的剧本,比刑侦小说还多几处离奇。
陈先生去年6月让朋友开了这辆理想L8。朋友无证,开车晚上撞了,车子起火,烧到只剩钢铁架子和几根电缆。保险公司一开口:“无证驾驶,拒赔。”事故停车场和交警开始“协助”保管。陈先生八月还去看过,有车衣覆盖,安静地像一具躺在太平间的遗体,等后续检测,准备走法律流程。
转眼,等案子水落石出,国庆到了。他突然发现定位跳到了郑州。困惑之下,顺手点开远程解锁键,百公里之外的车居然“活”了。窗降、系统启动、APP显示“车辆状态正常”,仿佛涅槃重生。好奇是人类的本能,但这换谁不会有后怕——自己的东西,怎么变成了别人的利润?一场现实版的灵异故事,主角是大数据和黑市。
车主开车赶去郑州,修理厂门口一辆挂着粤S牌照的理想L8,正修尾灯、补漆。车身外观翻新,内饰说是“新换的”。但最神奇的是车机系统——账号显示,还是陈先生本人。面对维修工人这嘴硬的“客户是我亲戚”,陈先生只是苦笑,像是刑警查案查到自己家,被现实狠狠甩了一巴掌。
随即陈先生杀回新乡事故停车场——他的车原来“该死的尸体”已经人间蒸发,工作人员弯腰擦车,头也不抬:“车处理了,走报废了。”流程里必须有车主签字,但他的字迹消失得彻底,像上世纪的火车票。交警说:“责任归他们,找保管方。”保管方:“不归我们管。”一圈推脱下来,只有“踢皮球”这圈术语能形容。
事后调查,运输公司阴暗地承认:“换了管理方,没人看车,零件都让人动了。”意思很明确——车没丢,是让人拆了。新能源车的黑市生意在某些圈子里都流传成了段子。烧毁车壳子价值几千块,可车机、电池、电机、原始数据、车身号,能卖三四万。拆件重装,数据一对,就能让报废车“虚假复活”,其实是个“拼装僵尸”。而你的账号依然活着,像是灵魂困在别人家的皮囊。
再挖深,法律环节里推卸责任是常规操作。在这起案件里,交警本是管理扣押物的负责人,停车场是实际保管人,运输公司是实际流转方,三方都在证据链上。只要车主未签字,任何处置都违反程序。说白了,车不是“烧没了”,而是被“黑掉”了。证据灭失、财产损失双叠加,还直接影响陈先生后续案件胜诉概率——关键证物都成了别人修车的零件。
那天维修工看着陈先生用APP解锁车门,脸上的表情是典型的“程序员看BUG”。新能源车自带“远程遗嘱”,哪怕铁皮烧得只剩二维码,那串账户密码就是铁证。法理之下,掌控权属于谁,说实话,比技术还复杂。
车主们以为把事故车交给停车场,扔进监管流程就能万事大吉。但一旦监管“不上心”,后面就是黑市玩家大展拳脚。现实的无奈不必赘述——车主会上法庭拼命要证据,维修厂却能靠一颗芯片、多组电池,从他人的痛苦里赚小钱。这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管理的真谛:能推就推,能拆就拆,能赚则赚。
当然,大多数人遇不上一辆烧毁后又在远方“复活”的车。但类似的故事其实在新能源行业比比皆是。车主心里那点安全感,跟“物理隔绝”没啥两样。车坏了、保险拒赔、证据被消灭、账户还在,不管你是秦始皇还是小陈,一切都被“系统默认”。
有时候觉得,我们这些职业调查员,也像是复活节兔子,兜里的蛋都是别人的。天底下最难查的东西之一,叫“责任链”,总有人能在每一个环节打个洞,把你的权益、你的密码、你的证据一波带走。吐槽黑色幽默没意义,开发远程解锁功能的那些程序员,估计压根没想过能给现场取证帮到忙。
故事说到这里,你会不会问:“如果下次远程解锁的是我的车,谁才是真正的车主?”是拥有法律文件的人,还是拥有系统密码的人?如果你的痛能转换成别人的利润,这是不是科技的进步,还是管理的倒退?现实里,漏洞总比修补快。你愿意相信无缝的流程,还是愿意怀疑自己被当成了备件库?
留个开放的问题:在车被烧毁、保险拒赔、证据灭失、远程解锁依然有效的情况下,“所有权”到底属于谁?技术和法律谁说了算?你觉得你的车是你的吗?
至于我的建议,送你一句大白话——在“事故停车场”管好手机APP,没准下次你能抢在黑市之前,亲手把自己的车“复活”一次。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