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充电桩:从日赚2万到度电服务费仅1毛钱,从“三年回本”到“七年难盈利”

当中石化一年狂建4000座站、蔚来押注换电血亏、小桔充电强势抽成15%,这个看似蓝海的市场早已尸横遍野。谁在偷偷赚钱?谁又成了新能源时代的炮灰?

汽车充电桩:从日赚2万到度电服务费仅1毛钱,从“三年回本”到“七年难盈利”-有驾

北京四环边的一个充电场内,24把充电枪在夜幕中闪烁着红光。这个总投资200多万元的场站,如今单枪日均充电量不足200度,服务费更是跌到0.25元/度。而在三年前入局时,这个数字还是0.5元。

“光打点关系就花了近20万。”这位前互联网大厂中层回忆起2023年的那个冬天,中介带着他见到物业保安部长时,对方直接摊牌:“可以收钱,一半上交公司”。彼时朋友靠卖充电桩年赚800万的传说犹在耳边,如今他却深陷价格战的泥潭。

这不是个例。在中国充电桩数量突破1669.6万个的今天(数据截至2025年7月),这场看似蓝海的生意早已演变成血腥的红海厮杀。

2023年成为充电桩投资的分水岭。当顾天这样的跨界者涌入时,没人想到行业会内卷得如此迅速。

“2019年建站,一年就能回本。”早期玩家范阳至今记得红利期的盛况。他在朝阳区的第一个28枪充电站,单枪日充电量高达500度,度电服务费0.6元,160万元投资一年收回。那时新能源车增速远超充电桩建设速度,充电车辆经常从停车场排到马路上。

如今情况彻底反转。范阳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车位租金从800元/月飙升至1600元;自投变压器使建设成本翻倍;单枪日充电量降至200-300度;服务费腰斩至0.2-0.3元。更残酷的是,有些场站为抢客源,甚至将服务费压到0.1元以下——连基本运营成本都无法覆盖。

“70%的运营商都是只有几个站的散户。”范阳透露,这些既无规模优势又无资源背书的中小玩家,正成为价格战的首批牺牲品。

看似没有门槛的充电站生意,实则是资源博弈的深水区。

“大公司没法直接建站,太多桌下交易了。”顾天坦言,在北京建设一个充电站需要经历六道关卡:考察选址、场地洽谈、电力报批、工程建设、平台上线、运营维护。每个环节都暗藏玄机。

土地资源是首要战场。运营商需要与商场、写字楼、小区物业博弈,中介费明码标价;一把枪3000元,24枪的场站仅中介费就要7.2万元。有的物业每月还要收取数百元“管理费”,否则只需改动停车场引导路线,就能让充电车位数小时无法进车。

电力报批更是考验资源的关键环节。在北京,将工商业用电改为新能源大工业用电(电力核减),或新增变压器,都需要打点关系。一台变压器在其他城市成本约30-40万元,在北京则高达60万元。

更隐蔽的是平台抽成机制。小桔充电对普通运营商抽成高达15%,云快充抽成10%,高德地图收费1.5元/站/天,百度地图上图费10万元/4年。这些隐形成本进一步挤压着运营商的利润空间。

当民间资本陷入生存困境时,“两桶油”正携资源优势强势入场。

中石化在2021年宣布“十四五”期间建设5000座充换电站,实际上到2024年底已超万座,充电终端近10万个。2024年其充电量达18亿度,同比增长21倍。中石油也通过收购普天新能源,快速布局3803座充换电站。

“他们的回本周期可以接受八年,我们三年都撑不住。”一位运营商苦笑。央企凭借土地低租金、电力报批快等优势,可以承受度电0.1元的服务费,而民营企业在这个价格下只能亏损运营。

汽车充电桩:从日赚2万到度电服务费仅1毛钱,从“三年回本”到“七年难盈利”-有驾

但油气巨头难以复制加油站时代的垄断优势。充电桩行业生产资料掌握在电网手中,场地资源极度分散,运营管理琐碎复杂。“让大象抓蚂蚁”成为行业对央企涉足充电业务的形象比喻。

外资巨头的进退更能说明问题。bp在建设场站后第二年就宁愿赔付违约金也要退站,壳牌则明确提出“价值优先于数量”的策略,将资源集中到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这些国际玩家发现,中国充电服务费实际水平(0.2-0.3元)远低于预期(0.4-0.5元),难以满足其投资回报要求。

在充电桩战争的另一维度,车企正打造自己的能源护城河

蔚来从创立之初就坚持“可充可换可升级”体系,截至2025年7月已建设换电站超2000座。这种重资产模式虽然打造了品牌差异化,但也带来巨额亏损;单个换电站成本约300万元,年运营成本超50万元。

汽车充电桩:从日赚2万到度电服务费仅1毛钱,从“三年回本”到“七年难盈利”-有驾

理想汽车选择了差异化路径。其自营充电站坚决不选地下车位,全部建设地面站。“用找车位的时间,在地面站已经完成大半充电。

”理想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小鹏则重点布局800V超快充,超半数自建站采用最新超充技术。

传统车企更倾向合作模式。大众、一汽与星星充电合资成立开迈斯,奔驰、宝马通过App集成第三方优质充电桩资源。这种轻资产模式虽然规避了重投资风险,但也导致品牌掌控力减弱。

超充技术正快速迭代

比亚迪推出兆瓦级闪充技术,充电5分钟可续航400公里;星星充电从600千瓦升级到2.4兆瓦双枪终端。虽然目前功率大于240千瓦的充电桩占比不足10%,但高效补能已成不可逆趋势。

更深刻的变革来自V2G(车辆到电网)技术。特来电已在上海、深圳等地开展虚拟电厂业务,2024年参与规模超300万度电,产生效益近1000万元。在英国,比亚迪与章鱼能源合作推出商业化V2G套餐,让电动车在用电低谷时充电,高峰时向电网卖电。

“新能源车有60%-70%的电池冗余能力。”鼎晖投资创始合伙人王霖算了一笔账:私家车十年只需充电1000次,而电池循环次数可达3000次,剩余2000次循环可参与能源调节产生收益。

国家能源局已将九个城市列入V2G规模化应用试点,山东、广东等地已出台具体价格机制。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翔预测:“2030年前后,V2G将真正体现商业价值。”

在下沉市场,地方国企正成为主导力量。安岳县属国企已占据当地充电桩数量的一半以上,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建设充电站盘活资产。但乡镇市场仍面临电网结构薄弱、投资回报低等挑战。

中国充电联盟秘书长邹朋指出,行业正从数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充电联盟正在评选1000座五星级场站,引导行业差异化发展:“就像酒店行业,需要不同价位和品质的服务。”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