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回看到这种新闻,我都想笑。
标题长得像一句绕口令——“电池单体的盖板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你读一遍,舌头是不是已经打结了?普通人扫一眼,估计三秒钟就划过去了,心里还得嘀咕一句:这都什么玩意儿,跟我有半毛钱关系?
嘿,但要我说,这事儿的关系可大了去了。
甚至比今天哪个明星又塌房了,哪个网红又在直播间里声泪俱下,要重要得多。因为这背后藏着一个很多人还没咂摸过味儿来的残酷真相。
这玩意儿,看着像是只有搞技术的那帮“理工宅”才能看懂的火星文,对吧?但你把它翻译成大白话,其实特别简单。
“电池单体的盖板组件”,说白了,就是给电池那个小罐罐,配一个更牛的盖子。
你可能会说,切,一个盖子?至于吗?还申请个国际专利?
至于,太至于了。
这就好比你家厨房里的那个乐扣乐扣保鲜盒。盖子密封不好,漏气,里头装的满汉全席也得馊了;盖子太沉,占地方,那你家冰箱就装不下几样菜;盖子材料不行,一加热,自己先化了,那这饭还怎么吃?
现在,把这个保鲜盒想象成成千上万个串联在一起,塞进你车底下,那就是你电动爹的命根子——动力电池。
这个“盖子”,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可就不是饭菜馊不馊了。它得负责散热,不然开着开着就“热情似火”;它得负责密封,防止电解液那点“脾气”泄漏出来;它得足够轻、足够坚固,在各种颠簸、甚至碰撞中,保护好里头那些娇贵的“电芯小宝贝”;最要命的是,它还得便宜,成本得能往下死命地压。
比亚迪这帮工程师,现在就是对着这个“饭盒盖”,在玩命死磕。磕的不是别的,是物理、是化学、是材料学,是成本控制,是生产线上拧螺丝那个机器人的效率。
这事儿有意思的地方在哪儿呢?
在它足够“无聊”。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无聊。在咱们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什么东西最能吸引眼球?是“颠覆”,是“革命”,是发布会上一个穿着乔布斯同款牛仔裤的CEO,告诉你“我们重新定义了XX”。是PPT上那些酷炫的曲线,是“万物互联”、“生态化反”这些听着就高大上的词儿。
可比亚迪在干嘛?它在申请一个“盖子”的专利。
这就像武林大会,各路高手都在台上耍着降龙十八掌、凌波微步,华丽得不行。结果台下角落里,一个扫地僧,吭哧吭哧在那儿磨一把扫帚。你问他练的什么神功,他说:我这扫帚,能比别人的多扫三片叶子,还不容易掉毛。
你会不会觉得这人脑子有病?
但江湖的最终结局,往往不是那个最会吆喝的人赢。而是那个把最基础的马步、最枯燥的挥拳,练成了本能的人。
我们再来看另一组数据,新闻里提了: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研发投入将近300个亿,同比增了50%多。国际专利申请数,也涨了80%多。
三百个亿,什么概念?
这笔钱,没拿去请流量明星开一场全球巡回演唱会,没拿去在元宇宙里盖一座虚拟大楼,也没拿去搞什么花里胡哨的品牌故事。它像水一样,无声无息地渗进了实验室,变成了一行行代码、一张张图纸、一次次失败的实验,最后,凝结成了这么一个你我都懒得念完标题的专利。
这就叫“笨功夫”。
也是最聪明的功夫。
我这代人,是闻着“山寨”味儿长大的。那时候,什么东西火,深圳华强北第二天就能给你攒出来一个。功能一样,外形贼像,价格只要三分之一。我们一度以为这就是牛,这就是效率。
但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
你只能模仿,永远没法超越。因为人家改个设计,换个芯片,你就得重新拆了再研究,永远跟在屁股后面吃灰。说得难听点,就是个高级装配工,赚个辛苦钱。灵魂,不在自己手里。
什么时候开始变的?
就是从有那么一帮“傻子”,不再盯着市面上什么好卖,而是开始琢磨,“这玩意儿,最核心的到底是什么?”“这个壳子,能不能用别的材料?”“这颗螺丝,能不能换个拧法?”
他们开始干最苦最累的活儿,开始啃最硬的骨头。就像比亚迪,一开始自己搞电池,多少人笑话?说你一个造车的,搞什么化学?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干嘛。
可现在你再看?当所有人都为芯片、为电池头疼的时候,他自己裤兜里就有。他不但有,还能把这玩意儿的“饭盒盖”都研究出花儿来,再注册个专利,告诉全世界:这个盖子的玩法,我定义了。以后你们谁想这么玩,得先跟我拜码头。
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你以为特斯拉的护城河是马斯克的个人魅力和那个酷炫的大屏幕吗?早期可能是。但真正让它立于不败之地的,是它在三电系统、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那些看不见的专利和数据。
你以为苹果的护城河是那个被咬了一口的logo吗?不是。是它自己设计的A系列芯片,是它封闭但流畅的iOS生态,是它对供应链近乎变态的掌控力。
这些东西,都不性感。
甚至可以说,都极其枯燥。你根本没法拿去跟隔壁桌的姑娘吹牛。你说你今天优化了一个电池盖板的结构,把热失控的概率降低了0.01%,她可能只会礼貌地回你一句:“哦,那你挺棒的。”
但商业竞争的本质,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它不是一场百米冲刺,比谁的爆发力强,谁的姿势帅。它是一场马拉松,甚至是一场障碍越野。比的是谁的耐力更好,谁的基本功更扎实,谁能在别人都跑不动的时候,还能匀速前进,甚至还能蹲下来系个鞋带,研究一下路边的石头子儿。
你以为这三百亿的研发经费是什么?是华尔街精英的香槟晚宴?
扯淡。
它是一摞摞的草稿纸,是实验室里熬红的眼睛,是一群“技术宅”为了一个0.01毫米的公差吵得面红耳赤,是模拟软件里跑了上万次最终还是失败的沮丧,是某个凌晨三点,一个工程师突然从床上跳起来,在纸巾上写下的一个灵感。
这背后,是一股子近乎偏执的劲儿。
所以,绕了这么一大圈,咱们再回来看那个拗口的专利名——“电池单体的盖板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它不再是一句没有意义的废话。
它是一堵墙。
一堵用三百亿人民币和无数工程师的心血砌起来的技术壁垒。外面的人想进来,要么你乖乖交“过路费”(专利授权),要么你就得花同样的时间、同样的钱,冒着掉进无数个坑的风险,去砌一堵你自己的墙。
而这样的墙,比亚迪今年已经砌了535堵,而且速度还在加快。
这世界挺有意思的。最热闹的舞台上,全是口水和泡沫。而真正改变格局的,往往发生在那些没人看的角落,藏在一份份你我都懒得读完的专利文件里。
行了,今天就唠到这儿。对这事儿,你怎么看?是真牛X还是瞎烧钱?
评论区里,等你开腔。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