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被压8倍销量,2024年反超90万辆:深圳那家电池厂是怎么爬到全球第七的位置上的?
去年底在广州车展的酒吧里,一个做了十几年零部件供应的朋友喝多了,突然冒出一句:“你知道吗?现在有些德系品牌的采购经理,私下打听咱们这边某家车企的电池供应商信息。”他顿了顿,“十年前,这些人连正眼都不瞧国产车。”
这话听着魔幻,但数字不会说谎。2014年,某个德系巨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是那家深圳车企的八倍多。到了去年,局面彻底翻转,差距拉开到90万辆。更夸张的是全球排名——一个2003年才开始造车的玩家,现在已经坐在世界第七的位置上。这个排名往上数,清一色都是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了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字号。
说起来,最早听说这家企业要做汽车的时候,行业内部的反应挺微妙。一个做电池的,跑来造车?当时不少人觉得是瞎折腾。但现在回头看,或许正是电池起家这个背景,让他们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少走了些弯路。
认识的一个工程师朋友,前两年从合资品牌跳槽到了这家公司。聊起工作差异,他说了个细节:以前做项目,电池、电机、电控都要跟不同的供应商打交道,协调起来特别费劲。现在这些核心东西基本都在自己手里,想调整参数直接内部沟通就行,快得多。
这种模式有个专业说法,叫“垂直整合”。听起来挺学术,但带来的好处很实在——成本能压下来,技术迭代的速度也快。有个数据能说明问题:工厂利用率能做到80%以上,这在行业里算相当高的水平。产能没浪费,单位成本自然就降了。
产品布局上也看得出些心思。王朝系列走的是稳重大气的调性,主打家庭和商务场景;海洋系列则年轻时尚得多,瞄准的是另一批人群。两条线各有各的受众,价位段从十几万到三十来万基本都覆盖了。这种打法的好处是,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总能找到对应的选项。
混动技术这块,确实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身边有个朋友,本来铁了心要买油车,结果去4S店试驾了一圈,最后选了插混。他的理由挺直接:市区里开起来跟纯电车差不多安静平顺,但跑长途又不用担心续航,油耗还能控制在百公里4升左右。对很多人来说,这种方案挺实际的。
海外市场的变化也值得注意。去年出口超过40万辆,同比涨了七成多。更关键的是,不只是把车卖出去那么简单——自己造运输船、在欧洲建工厂,这些动作都指向一个方向:想在海外扎根,而不只是做贸易。
智能化方面,之前确实算是短板。不过这一年多动作频繁,什么架构、智驾系统,都在加速落地。能不能追上那些在智能化上起步更早的新势力,现在说还太早,但至少姿态摆出来了——不能让这块拖后腿。
还有个细节挺有意思:他们的电池业务现在开始对外供货了。这意味着什么?除了多条收入来源,更重要的是在产业链里的位置在变化。从单纯造车,到能给别人提供解决方案,这个角色转换背后的意义,细想挺深的。
设计这事儿,以前是被吐槽的重灾区。但这几年明显不一样了,龙颜设计也好,海洋美学也罢,至少形成了自己的辨识度。走在街上,老远看一眼就能认出来是哪家的车,这种品牌记忆点,其实挺难得的。
政策这块,客观说确实帮了不少忙。购置税减免、充电桩大规模建设、双积分制度,这些都给新能源车创造了相对友好的成长空间。抓住了这个窗口期,加上自己确实有些真本事,局面就慢慢打开了。
不过市场这东西,永远不会给谁留太多喘息的时间。现在的成绩单是拿出来了,但后面的路怎么走,变数还很多。技术在变,对手在变,消费者的口味也在变。能不能守住现在的位置,甚至往前再走几步,得看接下来的牌怎么打。
有时候会想,汽车这个行业存在了一百多年,格局一直挺稳定的。但最近这十来年,感觉有些东西在松动。谁能笑到最后,现在谁也说不准。但至少有一点能确定:规则,或许正在被重新定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