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复产启航,三年冲刺IPO,五年目标年入千亿

2025年9月的一个早晨,威马复活的白皮书像一颗投进静水的石子,激起圈圈不安的涟漪,场面既兴奋又刺眼,舆论和供应链都在看戏,或担忧,或期待。

白皮书写得很干净,时间线也清楚,2025年9月温州产线复工,先造EX5和E.5,目标年产销一万台,争取两万台,营收写到10到20亿,2026年冲到年产十万辆,收入近百亿,2028年启动IPO筹备,2030年目标挑战年产百万台、营收1200亿——听着像梦话,但文件里列了供应商联络表和政府支持函,这让梦多了几分湿度。

威马汽车复产启航,三年冲刺IPO,五年目标年入千亿-有驾

现实有个刺眼细节,威马曾被寄予厚望,2021年销量达到4.4万辆,估值一度高达数百亿,随后三年它像被掏空一样崩塌,2019到2021合计亏损一百七十多亿,2021年末净资产为负二百多亿,2023年底走上破产审查程序,法庭记录和招股书不是小说,债权总额超过148亿,另有112亿暂缓债权,这些数字像钉子,随时能把企业的复活钉回棺材板上。

供应商那头更真实也更残酷,白皮书声称已联系215家历史供应商,80%表示愿意继续合作,但有供应商的后台录音和微信截图显示,谈判里有“先走一段看市场回温”和“欠款能不能分期”这类话题,少数供应商仍在讨债,现场的一句“先给我发个正式采购单”比任何宏大规划更能证明复产的可操作性。

温州市政府的支持函也在白皮书里,内容是优先纳入公共采购并考虑补贴,现场文件看起来诚恳,地方财政动手救已非新鲜事,问题在于这类补助掀不起市场信任——车主和经销商的记忆力比补贴还长,投入产出、品牌信誉是慢活儿,不是补贴能跳过的步骤。

产品上,复产首先是EX5和E.5,这两款车放到2025年的语境里并不先进,现场技术清单显示,车辆在ADAS和电池密度上落后行业主流一到两代,白皮书里承认会走低价策略并推出A00级车型,这本是一条生存路径,问题是低价换销量,要建立完善的售后和渠道体系才行,而渠道和经销商队伍在过去两年已大幅萎缩——实情是经销商电话常常打不通,门店里只剩下几台试驾车的尘土。

威马汽车复产启航,三年冲刺IPO,五年目标年入千亿-有驾

谈生意的人会看现金流,法院裁定重整的同时要求战略投资人后续持续投入超过100亿,这笔钱听着雄厚,落地却需要分期注入,且必须先解决历史债务的裁判清单,短期内能否撑起产线运转与供应链周转,是决定“复产不只是在纸上”的关键点,纸上雄心未必能转成车间的热气。

媒体采访里有一句话很刺耳,叶先生作为公开联系人透出一个口径:“已与80%供应商达成一致”,随后便无更多回应,这种半开半合的姿态更像守株待兔——既要安抚外界,又要留着最后几张牌;真实的谈判桌上,欠款、质保、零部件验收标准、试产合格率这些条目,比任何漂亮愿景都更决定命运。

车市现在的竞争压力不容小觑,2025年的市场更讲究技术、体验和渠道高频能力,单靠旧款车型和低价策略走量,短期可能见效,长远则是慢性蚀骨,文件里提出5年内推出10款新车,听起来像应急版的“产品矩阵”,但要从规划转到样车、批量产、上市销售,中间至少要通过数轮和大量资金消耗。

我问现场一个经销商,“你愿意再赌一次吗”,他笑着说,“赌不是问题,关键是这家公司能不能按时付货和保修”——这句话切中要害,品牌的可信赖度是链条里最难修复的一环,重建信任需要时间、资金、透明度和真实的客户事件,而这些在白皮书里都被浓缩成时间节点,细节不够扎实。

威马汽车复产启航,三年冲刺IPO,五年目标年入千亿-有驾

法庭记录和公开债权人名单显示的另一个事实是,威马的债务结构复杂且历史债权金额巨大,法院批准重整计划代表法律路径可以打开,但实务执行会遭遇债权人不同意、资产边界不清和供应链临时退出这类阻力,重整成功并不等于市场复活,更多是赢得了“继续试错”的时间。

最后留给读者的,不是情绪化的结论,而是几个不容忽视的观察点:一是时间节点能否兑现,从2025年9月小批量复产到2026年十万辆,每一步都要有现金流和供应链配套;二是宝能系的介入意味着资源重整但也带来外界监管与债务重整的复杂性;三是品牌信任重建不是用政府支持函和一次性补贴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真实的售后数据和公开透明的财务轨迹,第四点是,若复产成功,整个事件会成为资本在新能源领域“卷土重来”的样本,若失败,则会成为又一段资产退场的教科书。

这个决定看起来逻辑可行,但情绪从不买账,未来的几个月里,威马能否从白皮书走到车间、从承诺变成合格车辆,是最大的悬念,也是最值得盯着看的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