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汽三菱的工厂几乎成了“鬼城”,产能利用率低得吓人。
车间里机器偶尔发出几声呜咽,好像在诉说着这家老牌日系车企的无奈。
销量掉得比过山车还快,堆积如山的库存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而亏损账单上那14亿人民币数字,更是让人看了心头一凉。
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疫情或者芯片短缺那么敷衍了事,这背后藏着的是战略迷失和文化碰撞带来的惨烈溃败。
回到最开始,三菱进军中国市场时,那可真算是一段传奇。
70年代初,他们靠出口中型卡车打入市场——结实耐用的小货车,在那个年代简直就是工地上的“大力士”。
但别以为他们马上就把目光投向整车制造,不不不,人家更喜欢躲在幕后卖发动机技术。
从1997年成立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公司,到哈尔滨东安三菱,小排量4G系列发动机成为国产品牌抢手货。
这些发动机一度被戏称为“中国汽车界隐形老板”的“三菱动力”,撑起了比亚迪F3、长城哈弗H6这些国民车型的大半江山。
然而,好景不长,这种“卖零件赚钱”模式埋下定时炸弹。
他们就像个只会吹牛皮却从不愿真正切磋的人,自以为高手在民间,不肯放开怀抱与国产伙伴深度融合。
你说这种傲娇精神,是不是有点自作聪明?
而且,丑闻频出的历史也没帮他们树立什么好形象:1969年的安全隐患掩盖案、2016年的燃油数据造假……日本政府亲自敲警钟,中国消费者自然心生芥蒂。
在这个透明、公平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一旦裂缝暴露,就很难修补。
而网友们嘛,有时候比法官还严苛,一个小漏洞都能被无限放大检视,你想硬扛?
难!
全球雷诺日产联盟原本可以给“三兄弟”输送资源共享优势,但内部纷争不断,让创新引擎变成内耗战场。
当电动车浪潮席卷全球,比亚迪早已混动、电池领域占领制高点;丰田、本田也死死咬住新能源方向盘。
但咱家的欧蓝德呢?
九年没换代,还天天拿老款去拼命挤市场,这竞争力还能往哪摆?
阿图柯纯电SUV亮相那次尴尬演出,也算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续航520公里听起来不错吧,可内饰粗糙得让人怀疑设计师是不是忙着玩手机忘记画细节,更别提没有L2自动驾驶辅助功能。
对标宋PLUS EV轻松破600公里续航,还配备智能座舱体验,人家买的是未来感十足,你卖的是复古版教科书,大伙挑剔到骨子里去了。
2023上半年1.2万辆总销量听起来像数字游戏,其实暗藏杀机——生产线空转,公司负债压顶,“裁员风暴”接连袭来。
如果不是疫情挡路堵道,就是“不服输”的精神跑偏,把旧模式当救命稻草硬挺到底。
“大企业病”就是这样折磨人的:害怕改变,又渴望成功,两者纠缠撕扯之间,被时代狠狠抛弃。
顺便瞧瞧同门阵营里的表现:铃木早撤退赛场;丰田、本田今年销售额普遍缩水;斯巴鲁腰斩,只剩3600辆勉强活跃。
一股清流般的新势力涌现,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不仅掌握核心科技,还懂啥叫“接地气”。
反观传统巨头,多数陷入守旧泥潭,新能源渗透率逼近50%,谁也逃不了这场行业洗牌。
“三菱事件”不过冰山一角,是个响亮耳光提醒所有合资厂家:穿金戴银未必永远站稳脚跟,高傲终究敌不过风云变幻的大环境。
再说回过去,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令人咋舌,从模仿者华丽转身领跑世界,用不到二十多年时间完成逆袭。
当初借助我们市场捞快钱,如今饭碗被抢走只能黯然离场。
有趣的是,如果没有几十年前那股“不服输、不屈服”的韧劲,现在又怎会有如此蓬勃朝气的新势力崛起?
话又说回来,坚持骄傲本身并非坏事,但要是坚持错地方,那真就是搬砖累死自己。
有点像隔壁张叔,他年轻时倔脾气拒绝学微信支付,每次交水电费排队排到吐血,被小区娃嘲笑“老古董”;后来认怂学扫码,全村老人夸他成了“科技达人”。
人生啊,就是这么回事儿,有时候盯紧一个思路猛冲,却忽略旁边正飘过来的火箭。
不换脑子,总归吃亏。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对外资品牌失败总爱甩锅疫情或芯片荒,可现实其实更复杂?
很多时候,是战略眼光和适应能力出了问题。
当别人都准备好了新武器,你还停留在砍柴烧火阶段,就只能任由别人追尾贴脸。
今年三菱50%股份以1元价格甩给广汽,说白了,就是彻底认输了——但也是一种解脱吧,再拖下去只会越陷越深。
最后留下个悬念,各位读者怎么看待这一幕?
一家曾经技惊四座的国际豪门轰然倒塌,是产业升级必经阵痛还是自身固步自封造成悲剧?
毕竟这个舞台太残酷,没有永远的王者,也没有永久的失败者,只看谁能先认清局面,下棋更灵活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