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现在你要是出门跟人聊天,不说两句新能源车,不聊聊谁家又出了个带冰箱彩电大沙发的电动爹,都感觉自己被时代优化了。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是一个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是一个PPT仙人纵横捭阖的时代。
但现实往往比小说更魔幻,也更枯燥。
扒开那些花里胡哨的车壳子,撕掉那些关于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的宏大叙事,你会发现,这场新能源的泼天富贵,本质上是一场发生在化工厂里的,原始、粗暴、甚至有点血腥的供应链战争。
所谓的高科技,最后还是落到了谁能搞到更多“土特产”的硬核问题上。
这事儿的核心逻辑简单粗暴到令人发指:电动车离不开电池,电池离不开那几样关键材料。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所有车企的命脉,让他们排着队,唱着“感恩的心”来给你送钱。
我们来看看这场“土特产”争夺战打得有多惨烈。
首先是正极材料,这是电池里最值钱的部分。
其中,磷酸铁锂最近简直是当红炸子鸡,需求高到爆炸。什么叫高到爆炸?就是行业里那几家最牛逼的材料厂,机器一天24小时冒着火星子连轴转,生产出来的东西还是不够卖。
电池厂的采购经理们,以前都是爷,对着供应商指点江山,挑三拣四。现在呢?现在他们卑微得像个实习生。过去为了稳定,一家电池厂顶多找三四个核心供应商,大家你好我好。现在不行了,为了保证自己不停产,供应商名单直接扩充到七八家。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你过去那点议死价权,现在连个屁都不算了。人家不给你断供,都算是做慈善。
这就像什么?就像一线城市的学区房,挂出来就被秒。你还在犹豫要不要跟房东砍砍价,人家告诉你,后面还有五个客户等着全款,不带眨眼的那种。你买不买?不买就滚。
电池厂面对材料厂,就是这个心态。买,必须买,含着泪也要买。因为背后还有一群嗷嗷待哺的车企,拿着几百亿的订单,天天催你交货。
另一边的三元材料,也跟着沾光。上游的钴、镍价格一哆嗦,下游的前驱体和三元材料报价就立马跟上,主打一个水涨船高,绝不让中间商赚差价。这背后是动力电池和海外市场的双重驱动,尤其是那些玩小动力的,备货跟不要钱一样。整个盘子,稳中带增,翻译过来就是: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而所有这一切疯狂的根源,都指向那个终极Boss——碳酸锂。
这玩意儿就是当代炼金术的核心原料,是新能源领域的“白色石油”。价格就在高位反复横跳,盐湖提锂的、云母提锂的,产能都在加码,但根本顶不住下游那狼吞虎咽一样的需求。
市场情绪强得一塌糊涂。什么叫市场情绪?就是所有人都觉得这玩意儿还得涨,于是就真的涨了。这是一种信念,一种共识,一种“你不买有的是人买”的集体幻觉。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供需关系了,这是金融逻辑在殴打产业逻辑。
整个链条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车企的发布会一个比一个光鲜,老板的金句一句比一句响亮。然后呢?然后回到办公室,看着采购单上节节攀升的材料价格,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所谓的万亿赛道,原来自己才是那个赛道本身,被人来回碾压。
这就像一份体检报告,车企的销量数据P得跟写真一样,但成本那栏里“三高”的阴影是藏不住的。
负极材料和隔膜,这对难兄难弟,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负极材料的头部企业,高性价比的产能已经全部拉满,甚至出现了“订单溢出”。什么叫订单溢出?就是单子多到做不过来,只能含泪推荐给同行,大家有钱一起赚。这种“瞎积薄发”的盛况,让一部分厂子已经按捺不住,开始琢磨着怎么给报价单上的数字加个零头了。
隔膜就更有意思了,前段时间合计了一下,集体提价。这一提价,整个行业的情绪瞬间就起来了,大家从过去的互相内卷、比谁价格低,变成了现在的互相打气、看谁涨得快。市场供应偏紧,而且看这架势,明年上半年之前都别想缓过来。
最骚的操作来自电解液。
电解液里的核心,叫六氟磷酸锂,简称6F。这帮搞6F的哥们儿开了一个“产业自律会议”,听着很高大上,对吧?会议达成了几点共识:收紧账期、统一预付款、杜绝低价销售。
这是什么?
这是江湖。这是默契。这是体面的价格同盟。
翻译一下就是:兄弟们,别再互相捅刀子了,外面全是嗷嗷待哺的肥羊,我们不能只图自己吃饱,要把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贯彻到底。于是,6F价格应声大涨。但有意思的是,电解液里另一种材料“溶剂”,因为产能过剩,价格依然趴在地上装死。
你看,即便是在同一个锅里吃饭,有的人吃肉,有的人连汤都喝不上。商业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残酷。
所以,整件事情串起来看,你就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
我们天天在手机上刷到的那些新车发布会,那些关于梦想、关于未来的激昂演讲,都只是这场资本盛宴的BGM。真正的主菜,是那些我们连名字都念不顺口的化工品。
这场所谓的产业升级,本质是一场成本转移的击鼓传花。
材料厂把压力给电池厂,电池厂把压力给车企,车企最终把压力给谁?一部分头铁的自己扛,另一部分,当然是想办法让消费者扛。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车去年说要降价,今年反而还涨了。
这根本不是什么高瞻远瞩的商业布局,这就是一场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客户)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而现在,整个新能源车行业,都在被上游材料商按在地上摩擦。
那些过去被看不起的“傻大黑粗”的化工行业,一夜之间成了所有人都得仰望的“爸爸”。他们不需要做漂亮的PPT,不需要开酷炫的发布会,他们只需要控制住矿和产能,就能让下游那些光鲜亮丽的“科技公司”跪着把钱送来。
这就是制造业的底层逻辑,简单,粗暴,不讲感情,只讲供需。这波“快种快收”的行情里,抓住了源头,就抓住了所有。而那些沉迷于“生态化反”和“用户闭环”的互联网黑话的企业,在这场硬核的物理战争面前,才发现自己的护城河,可能只是一条小水沟。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