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的灯光折射在一块干净得有些刺眼的展板上。2025中国汽车论坛,奇瑞造型日,满屋子人,各自心事。有人盯着屏幕上的销售数字发呆,有人则悄悄摩挲手里的胸牌,准备在人群里找机会。讲台上轮番出现的设计总监、数据分析师和实习生,一份份PPT像密集的子弹,将数据、理念与愿景轰炸观众的耳膜——气氛本该严肃,却莫名带点仪式感,仿佛一场精心排布的推理戏剧。设计美学、业绩突破、国际化布局、人才竞技、科技与情怀碰撞,元素齐全——确实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名场面”了。
假如你坐在我对面,忽然被问:“如果你是这场活动的主角,你说中国汽车的美,究竟长什么样?”十有八九,你会本能地想到几个词:前卫、大气、智能、国际范儿。可下一个问题就棘手了:设计之力到底是谁的力?新技术的炫技是否必然就是美感所向?一组销售数字,真的能证实审美的进步?
先不急着下结论。就像法医解剖一个复杂命案,得先通读案卷——否则审美容易变成一场集体意淫。2025年10月,奇瑞在中国汽车论坛举办的造型日,把家底铺了个明白。从AGV小白鼠试验品到如今年销两百万台,大跨度的数据开场,试图以“证据链”自证其品牌和设计能力。本质上,是想把中国汽车工业的“后浪”形象坐实为“浪头”。
销量确实光鲜。新车销售200.7768万辆,以14.5%的增速进入200万+俱乐部。新能源销量同比77.1%的增长,出口近百万台,欧洲翻倍。最令广告部鼓舞的句子恐怕是“每25秒有一辆奇瑞驶出国门”。听起来就像推理小说里的“每两分钟发生一桩命案”一样刺激。这些数字看似冰冷,实际是中国汽车流水线与全球市场的晴雨表。销量证明了产品力,顺便消解了很多关于中国品牌的质疑。但从“产品力”到“设计美”,这一跃实际上并不简单。
再看设计“证据链”。奇瑞今年做足了储备——全球大学生设计赛事、十所名校“艺术开阳实验室”、多品牌造型中枢,1000名设计师编织的梦工厂。集团旗下品牌各有主张,像社区里的邻里,各自装修风格迥异,但户口本上都绣着奇瑞两个字。这些“风格差异化”,在市场需求多样化的今天的确必要。品牌方喜欢用“卓、值、悦、野、趣、睿”这类标签做区分,实际上是用高频词表示自己“我也懂你”。至于消费者到底能否从一抹弧线抑或一段交互动画里分辨情绪价值,这恐怕只有“用脚投票”——也就是销量,说了算。
谈到体系建设和设计原则,官方通稿用了六个专业词堆砌:品牌DNA、顶格对标、共创、极致细节、情绪价值、极致评审。这话听着顺溜,倒像企业的法律文书,比生死簿还郑重。但在我看来,真正打动人心的汽车设计,往往未必是把“情绪”挂在嘴边。情绪是用来看不见的细节、材料表面手感和冷启动那一下座椅发热体现的。脱离了琐碎真实,所有美感都是PPT里的多巴胺。
说到底,奇瑞之所以持续“破圈”,不是单靠设计更不是宣传。它背后的国际化团队(十国设计师、十座中心)与校企联动,才是那个会用自己身份证号码“报到”的硬核支持。想想看,一个英格兰少年设计的概念车要跑到柳州、成都试验,被本地工程师按中国道路的坑洼标准微调细节,这是“美”的本土化落地。星途、QQ、捷途、ICAR、智界等品牌,风格各异,如同一桌混搭菜,但吃下去是中国人的味觉。
当然,这种体系化合作高歌猛进的时候,难免有暗礁。企业和高校各有盘算,教育讲理想,企业要落地,校企交流时,难保不会出现“你教的是理想主义,我要的是抗造实用”的剪刀差。设计师朋友圈经常流传一句黑色笑话:“光会画草图的拿不到Offer,只会造流水线的画不了草图。”理想和现实,注定无法无缝拼接。至于评审制度、量产落地,能管住多少“艺术家脾气”,天知道,反正历史总是被少数推翻流程的怪才改写。
至于国际化摸爬滚打,星途瑶光C-DM玩起“东方美学+全球审美”,欧洲市场针对性调整设计,听起来像是中餐进军米其林评星餐厅的故事。调味料变了,菜单未必能盖住文化隔阂。但勇气和尝试是必要的,不然几十年就只能是“国际品牌的代工厂”,永远变不了主角。
所有热闹终归散场。会议厅外昏黄的灯下,这一切努力,似乎只是下一道“证据链”的开始。美的标准由谁握在手里?当销量曲线与设计创新站在天平两头,究竟以谁为重?又或者美就是一笔账——简单、务实、复杂,比任何“设计之力”的理论更接地气。
你若问我,这样的美究竟属于谁?属于设计师、属于销售,也许更属于那一只在路口等红灯的司机。数据和美学是无法同床共枕的宿敌,还是最后相拥而眠的旧爱,大概要等下一场车展,或者你我的下一个决策,才能找到新的答案。
所以,美的车身是谁的功劳?技术员的油污指纹,还是PPT里的AI概念图?你会买账哪一个?这个结论,还得你带着自己的生活,去慢慢解剖。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