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里的 25 岁车主小李,手指攥着车钥匙,金属边缘硌得掌心发疼。他三个月前花 28 万买了这台 “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当时冲着雷军在发布会上说的 “200 公里时速能瞬间刹停” 下了单,结果上个月在高速上遇到突发情况,时速 110 公里踩刹车,感觉车滑了好远才停下,去售后反馈,对方只说 “车机还在学习驾驶习惯,再跑跑就好了”。现在看到官媒点评,他心里更慌了:“连第一财经都在说这个宣传不科学,我这每天开着上下班,到底安全不安全?”
雷军的危机,从来不是每天十几万的掉粉,也不是网上或明或暗的嘲讽。那些掉粉的账号里,有一半是看热闹的路人,嘲讽的声音里也有不少是同行的水军,真正要命的是官媒的发声 ——10 月 15 日,第一财经发了篇《小米汽车:营销热度过头,安全底线在哪?》,里面直接点名 “200 公里时速瞬间刹停” 的宣传违背物理规律;10 月 18 日,杭州日报的评论更直接,说 “汽车不是手机,外观再炫、功能再潮,也不能把安全当儿戏,‘年轻人的第一台车’不该变成‘让人后怕的第一台车’”。
这些点评戳中了小米汽车最软的肋。汽车圈里的老工程师王师傅,看了小米的宣传视频后直摇头:“我修了 30 年车,就没听过 200 公里能瞬间刹停的。你知道吗?就算是 F1 赛车,时速 200 公里的刹车距离也得 150 米以上,还得靠专业的刹车系统和热熔胎,家用车根本不可能。小米说‘瞬间刹停’,要么是没算刹车反应时间,要么就是把 ABS 的作用吹上天了,这不是误导消费者吗?”
王师傅给记者算了笔账:按照国家标准 GB 7258,家用车时速 100 公里的刹车距离不能超过 40 米,时速每增加 20 公里,刹车距离至少增加一倍。时速 200 公里的话,就算刹车系统是顶级的,也得需要 160 米以上的距离,还得加上驾驶员 0.5 秒的反应时间,实际需要的距离更长。“瞬间刹停” 意味着刹车距离接近零,这在物理上根本不可能,反而会让车主产生错误认知,以为真能急刹住,遇到危险时更容易慌神。
小李就吃过这个亏。上个月他在京藏高速上,前方车辆突然变道,他当时时速 100 公里,赶紧踩刹车,感觉车过了两秒才真正发力,最后离前车只有半米停下,吓得他手心全是汗。“当时我就想,不是说 200 公里都能瞬间刹停吗?怎么 100 公里都这么软?” 后来他在车主群里问,发现有十几个人都反映刹车偏软,有人还因为这个跟车太近追尾了,“群里有人调侃,这哪是‘年轻人的第一台车’,简直是‘最后一台车’,这话虽然难听,但确实说出了我们的担心”。
小米之前做手机的营销套路,在汽车上根本行不通。手机坏了可以换,卡顿了可以重启,可汽车涉及到生命安全,一点马虎都不行。雷军在发布会上花了 40 分钟讲外观设计、车机系统,却只花 5 分钟提安全配置,这种 “重噱头轻本质” 的做法,早被官媒看在眼里。第一财经的报道里就提到,小米 SU7 的车身用了高强度钢,可刹车系统用的是入门级的单活塞卡钳,跟同价位的比亚迪汉、特斯拉 Model 3 比,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就像给运动员穿了顶级跑鞋,却配了双塑料袜子,跑起来怎么能安心?”
体验店里的细节更能说明问题。展车的车门打开,内饰的皮质座椅、悬浮式中控屏确实亮眼,不少顾客摸了摸座椅缝线,说 “比同价位的车精致”,可当有人问 “刹车系统是什么牌子的”,销售要么含糊其辞,要么转移话题说 “车机支持语音控制刹车辅助”。小李上次去售后,看到有辆 SU7 在修刹车,师傅偷偷跟他说 “这批车的刹车总泵有点问题,厂家让我们悄悄换,别声张”,这话让他心里更没底了。
官媒的发声,本质上是在提醒小米回归汽车的本质。杭州日报的评论里写:“新势力车企想吸引年轻人没问题,但不能用‘炫技’代替‘安全’。年轻人买第一台车,图的是方便和安心,不是听几句夸张的宣传就掏腰包。” 这话戳中了关键 —— 手机的核心是性能和续航,汽车的核心是安全和可靠,雷军可能把做手机的逻辑套到了汽车上,却忘了两者的底线天差地别。
之前小米手机也有过争议,比如发热、卡顿,但升级系统就能解决,可汽车的安全问题,不是 OTA 升级能搞定的。小李说,他现在开车,每次跟车都保持比平时多一倍的距离,过路口时就算是绿灯,也会踩脚刹车减速,“就怕突然出问题,刹不住”。这种对安全的焦虑,比掉粉和嘲讽更可怕,因为它会慢慢消磨消费者的信任,而信任一旦没了,再炫的外观、再潮的功能,也留不住人。
体验店快关门的时候,小张收拾展台上的宣传册,发现有几本被人翻得卷了边,里面 “200 公里瞬间刹停” 的字样被人用铅笔圈了起来,旁边写着 “真的假的?”。他叹了口气,想起昨天开会时领导说 “以后别主动提瞬间刹停,顾客问了就说‘以实际驾驶体验为准’”。可这种回避,能解决根本问题吗?
雷军要是能早点想明白 “汽车本质是安全”,或许就不会有这场危机。比如比亚迪在宣传时,会重点讲刀片电池的针刺测试,特斯拉会公开碰撞测试数据,这些都是在告诉消费者 “我们安全有保障”。而小米把太多精力放在了外观和营销上,却忽略了最核心的安全,就像盖房子只注重外墙的装修,却没打好地基,风一吹就容易晃。
现在官媒的发声,对小米来说既是危机也是提醒。如果能趁着这个机会,好好整改安全问题,比如升级刹车系统、公开安全测试数据、修正夸大的宣传,或许还能挽回消费者的信任。毕竟年轻人不是不想买小米汽车,他们只是不想拿自己的安全当赌注。
小李走出体验店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路边的小米广告牌还在亮着,上面写着 “为发烧而生”。他摸了摸自己的车钥匙,心里想:“要是能为安全而生就好了。” 这句话,或许也是很多小米车主的心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