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60亿砸出来的理想i8,杭州到上海一趟比老司机省1.8度电,这算法把加油站老板整麻了

李想60亿砸出来的理想i8,杭州到上海一趟比老司机省1.8度电,这算法把加油站老板整麻了

杭州到上海,315公里高速。

左边车道,老张开着Model Y,右脚偶尔点刹车,偶尔深踩电门,到服务区时显示百公里电耗17.2度。右边车道,理想i8全程NOA,车主双手搭在方向盘上刷手机,下高速时仪表显示15.2度。1.8度的差距,换算成电费差不多5块钱。

这还不算完。嘉兴测试场上,12个项目理想i8拿了9个第一,那些“无保护左转”、“鬼探头避让”的高难动作,完成度比驾校教练还标准。508TOPS算力的双芯片,配合128线激光雷达,每秒处理的数据量相当于1000个人同时看路。

这年头,机器比人还会过日子?

实测数据显示,理想i8全程NOA下跑杭州到上海,百公里电耗15.2kWh,比人工驾驶低了1.8kWh。刚听到这数据时,我第一反应是扯淡。那么多传感器、芯片24小时运转,怎么可能比人开还省?

深挖下去才发现门道。这套系统可能比你想象中聪明——它会提前2公里预判红绿灯,自动调整车速实现绿波通行;下坡时主动切换动能回收强度,把势能转化成电能储存。听起来很玄乎,但效果似乎还真不错。

说白了,人开车靠感觉,机器开车靠算计。你看到前方红灯会下意识踩刹车,它算准了红灯切换时间,提前减速滑行过去。这一来二去,能耗差距就出来了。

激光雷达不是摆设,是来救命的

很多车企为了降本砍掉激光雷达,理想i8却标配128线的。刚开始我也觉得这玩意儿噱头大于实用,直到遇到几次“幽灵刹车”。

雨雾天开车最烦什么?莫名其妙的急刹。前面明明没车,系统突然来一脚急刹,乘客骂你技术烂,你比窦娥还冤。纯视觉方案在恶劣天气下误刹率可能高达17%,而i8的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方案把这个数字压到2.3%左右。

128线激光雷达能穿透50米浓雾,精准区分“塑料袋飘过”和“突然窜出的电动车”。这技术听起来高大上,但对车主来说就是一个简单需求——别没事就给我来急刹。

更绝的是,它还能记住那些“中国特色”场景。大妈撑伞逆行、三轮车斜插,这些AI都见过,也都学会了应对。

自动泊车敢标100%成功率,底气何在?

停车场里最容易暴露驾驶水平的时刻,大概就是泊车了。理想i8宣称自动泊车100%成功率,这话听着有点大,但技术路径确实有些门道。

李想60亿砸出来的理想i8,杭州到上海一趟比老司机省1.8度电,这算法把加油站老板整麻了-有驾

传统方案依赖规则算法,遇到复杂车位就懵了。i8用4D毫米波雷达扫描车位轮廓,再通过神经网络预测运动轨迹。测试中那种60°斜坡加侧方位的“魔鬼车位”,人类司机都得思考半天,它用三把方向盘就搞定了。

更实用的功能或许是“车位记忆”。你在小区停车库里手动停过一次,系统就记住了这个位置的特点。下次到这儿,它知道“B3-187车位需要倒车时左打满两圈”,直接给你复现一遍。

增程器的“隐身术”

增程式最被诟病的问题是高速噪音大。发动机一响,整车的高级感瞬间归零。理想i8的1.5T增程器用了不少降噪手段——双层隔音棉、液压悬置,还有主动降噪系统。

实测120km/h巡航时发动机介入,车内噪音控制在62分贝左右,相当于图书馆的环境。更关键的是启停策略够聪明:电量高于20%优先用电,低于15%才启动增程器,而且只在高效转速区间运行。

有车主跑了上海到南京往返600公里,全程没充电,油耗5.8L/100km。这数据如果属实,那增程式的价值就不只是解决里程焦虑这么简单了——它可能真的做到了“要你命,不要你知道”。

30万买百万级体验的秘密

拆车报告显示i8的成本控制确实有一套。BOM成本大概22万,通过平台化设计与L系列共享70%零部件,研发成本得到分摊。直营模式砍掉经销商加价,软件定义硬件减少物理按钮。

但该配的功能一个不少——激光雷达、空悬、双Orin芯片全系标配。钱花在用户感知最强的地方,比如升级音响而不是搞镀铬装饰条。

这种“理工男式精算”的结果就是,30万级别的车给你百万级的功能体验。当然,这背后还有个更深层的逻辑——理想卖的或许不只是车,而是持续进化的智能服务。

写在最后

智能汽车这两年发展太快,以至于很多认知都需要更新。开智驾更省电、激光雷达解决幽灵刹车、自动泊车接近完美——这些听起来不太可能的事情,似乎正在变成现实。

当然,技术再先进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好车的标准还是要回到用户体验上。理想i8在这方面的思路值得琢磨——不追求所有技术都领先,但要保证用户感知最强的功能做到位。

或许这才是智能汽车时代的生存法则:比用户更懂用户,比传统车企更会算账,比造车新势力更务实。至于能走多远,市场会给出答案。

#热问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