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跌至19万,340匹宝马为何依旧无人问津?
19万多的宝马i3,340匹马力,后驱,空悬。
这不该是爆款吗?
可销量却在滑坡。
今年三月,1839辆。
二月,2270辆。
一月,2605辆。
而它的兄弟——燃油版3系,动辄月销过万。
为什么?
明明降价够狠。
指导价35.39万起。
终端优惠高达17万。
顶配40L版本,落地才19万多。
你敢信?这是宝马。
动力呢?
340匹马力,430牛米扭矩。
零百加速5.6秒。
和3.0T的X5几乎一个水平。
那台X5,落地要70万。
差了整整50万。
账面数据这么猛。
续航也还行。
电池是宁德时代的三元锂。
大电池版78.92kWh。
官方标称592公里。
实测跑下来,489.9公里。
达成率82.8%。
高速开空调,也不算虚。
底盘更离谱。
全系标配空气悬挂。
软硬高低都能调。
二十万级别的电车……谁这么干过?
连一些四十万的国产新势力,都舍不得全系给空悬。
宝马i3给了。
空间也没短板。
车长4872毫米。
轴距2966毫米。
接近中大型轿车的标准。
后排跷二郎腿,没问题。
外观内饰,直接抄3系。
有人骂没新意。
但换个角度想——
3系的设计,本来就是成功的。
封闭式双肾,LED大灯,尾灯轮廓。
一眼就知道是宝马。
品牌辨识度,拉满了。
那问题出在哪?
是驾驶质感不行?
不。
后驱布局,50:50配重。
转向精准,路感清晰。
依旧是那个“开宝马”的味道。
哪怕换成电机驱动,灵魂还在。
是智能化太弱?
嗯……这里,有点痛。
车机用的是iDrive 8.5。
逻辑清晰。
操作顺手。
但对比国产新势力——
比如华为鸿蒙座舱、Flyme Auto、小鹏XNGP……
差距就出来了。
语音反应慢半拍。
辅助驾驶功能少。
城市NOA?没有。
自动泊车?勉强能用,但不够聪明。
可这就足以让用户放弃吗?
我们得回到用户本身。
买宝马i3的人,是谁?
一类,是第一次接触豪华品牌的年轻人。
预算卡在20万左右。
想要个“牌子响”的车。
又要性能,又要配置。
宝马i3看起来完美匹配。
可真到下单时,他们刷到了小米SU7。
21.59万起,零百5.7秒,续航扎实,智能座舱炸裂。
还有智驾高阶包可选。
再看看比亚迪汉EV、小鹏P7i……
全是劲敌。
另一类,是换车的老车主。
开过3系,甚至5系。
对宝马有感情。
但他们现在,更愿意试试蔚来ET5T、极氪007。
新鲜感。
科技感。
服务体验。
这些,才是他们真正追求的升级。
所以你看。
不是宝马i3不够好。
而是这个时代,变了。
新能源的战场,早已不是“谁有电”就能赢。
十年前,有块电池,就是高科技。
现在呢?
电是基础,智才是王道。
宝马还在讲操控。
讲驾驶者之车。
讲纯粹。
可消费者在问:能不能自动泊车?
能不能OTA?
能不能语音控制座椅按摩?
两套语言体系。
错频了。
更残酷的是——
品牌光环,在褪色。
过去,BBA是身份象征。
现在,开理想、问界、腾势,一样有面子。
甚至更酷。
毕竟,你是“懂科技的人”。
宝马i3像一个坚守传统的绅士。
西装笔挺。
举止优雅。
可周围的人都穿上了机能风外套,戴着AR眼镜,开着自动代客泊车。
他依然优雅。
但……有点格格不入。
你说它卖不动?
其实不算“不动”。
月销两千,放在合资电车里,已是前列。
只是,相比它的野心,相比3系的辉煌,这数字太冷。
它输的,不是产品力。
是节奏。
是认知。
是没能及时读懂中国用户的心。
当国产车把冰箱彩电大沙发塞进车里时。
宝马还在纠结“会不会破坏驾驶氛围”。
当新势力用直播、社区、粉丝节造势时。
宝马还在发通稿,开品鉴会。
这不是技术问题。
是文化问题。
所以,哪怕价格打到19万。
哪怕马力给到340匹。
哪怕配了空悬。
用户还是会问:
“别的车能做的,它为什么不能?”
答案藏在每一个延迟的语音唤醒里。
藏在每一次手动调节座椅的记忆中。
藏在无法远程升级的车机系统里。
宝马i3,是一台好车。
但它生错了时间。
或者说,来晚了三年。
三年前,它或许能靠品牌和机械素质横扫市场。
现在?
用户要的,不只是“一台好车”。
而是一个“更懂我的伙伴”。
宝马还在造机器。
别人已经在造生态。
所以,别再问“为啥卖不动”了。
该问的是——
传统豪华,该如何重生?
下次更新,我们聊聊奥迪Q4 e-tron的挣扎。
还有奔驰EQE的沉默。
它们,都在等一个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