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汽车圈很热闹,或者说,很拧巴。
起手式是欧盟那边不装了,摊牌了,说要给咱们的电动车加一个最高35.3%的“反补贴税”,听着挺吓人,一股子要搞闪电战,把中国车企挡在门外的架势。
结果呢?战报传来,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说,你加你的税,我卖我的车。比亚迪在欧洲销量直接跃升225.3%,市场份额蹭蹭往上涨。另一家机构说,中国车企在欧洲的市占率,同比直接翻了一倍。
这叫什么?我愿称之为“反向带货”。欧盟用自己的脸,给中国电动车做了一波史上最硬的硬广。就好像一个雷电法王对着你扔了一套技能,结果全打在了一个开了魔免的剑圣身上,自己还被弹死了。
同行看了也得傻,这操作,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直呼内行。
这事儿的魔幻之处在于,它完美演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牌桌上的规矩已经不适应版本的时候,最好的手段不是去跟荷官讲道理,而是直接把餐厅爆了。
现在全球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这条赛道,已经不是什么温良恭俭让的存量竞争了,而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不是你吃掉我的市场,就是我干掉你的工厂。不存在体面,只有“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掀桌子式竞争。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现在这帮中国车企,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
那个意大利老哥丹尼尔,前总理府幕僚长,说话就很有意思,带着一种老欧洲的体面和困惑。他和我们这边的学者对话,字里行间都在透露一个信息:欧洲有点懵。
他说欧洲在“受苦”。这个词用得特别传神。
怎么个受苦法?就是欧洲给自己定了一套极其严格的“绿色新政”,号称要环保,要低碳,要为了地球的未来。听上去特别高大上,特别政治正确。结果就是自己给自己套上了一身厚重的铠甲,然后发现战场上别人都穿着动力机甲在飞。
他们一边含泪关停自己的传统发动机产线,一边发现,哎?怎么市场上全是中国的电动车?我们这是在干嘛?我们在摧毁自己的汽车工业,来给中国电动车腾地方?
这感觉就像武林大会,你自废一门武功,说这门功夫太伤天和,以后不用了。结果发现别人直接掏出了加特林,对着你“哒哒哒哒哒”。
丹尼尔说,那些想否定“绿色新政”的人,就拿这个当例子。但他又强调,中国今天在电动车领域的地位是“战略思维决策和能力的结果”。
讲真,这话说得太客气了。什么叫战略思维和能力?我翻译一下,就是中国政府说,“我们要搞新能源”,然后整个国家机器就跟打了鸡血一样开始运转。政策、补贴、产业链、基建,一套组合拳下来,直接把技能树给你点满了。
欧洲呢?丹尼尔自己都承认,欧洲现在是“碎片化”的。法国的公共债务快赶上意大利了,德国也带不动了,每个国家都在算自己的小九九。开个会跟菜市场一样,27个国家,27个议程,等他们就一个灯泡的颜色达成一致,我们这边空间站都快三室一厅了。
这就是典型的“制度优势”,一个听起来很宏大的词,但落到实处,就是执行力的碾压。欧洲还在为“要不要推迟燃油车的死期”吵架,我们这边连驾校教练都在教你怎么用单踏板模式更省电。
说真的,有时候看这些国际新闻,还不如去看我家猫追自己的尾巴来得有逻辑。至少它知道自己在干嘛,目标明确。
所以,你看懂了吗?欧洲的痛苦,根子不在中国,在他们自己。他们面对一个已经完全改变了规则的游戏,还想着用旧地图去找新大陆。
丹agora,我作为一个开了几年电动车的中年人,觉得这事儿还有更深的一层。
技术这玩意儿,从来不是在实验室里决定胜负的。你搞什么毫米波雷达,什么激光雷达,什么算力平台,听着都牛逼得不行。但决定你自动驾驶成败的,根本不是特斯拉的FSD,而是山东聊城的老头乐。
只要一个老大爷骑着老头乐,以一个薛定谔的轨迹从路口窜出来,你所有的算法、所有的算力,都得回归到最原始的那个问题:撞,还是不撞?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就是现实,现实不讲道理,现实只讲结果。
欧洲人想不明白这一点。他们还在纠结于工业标准、技术传承、品牌调性。但中国的玩法是,我不管那些,我先把量堆起来,把价格打下去,把市场铺开。用海量的用户和海量的数据,去喂养我的技术。这是一种近乎民粹的解构,用最混乱、最不讲理的现实场景,去倒逼技术的进化。
所以丹尼尔说,给他印象最深的不是中国的技术水平,而是“技术的普及度”。
这句话才是点睛之笔。
任何脱离了大规模普及的技术,都是空中楼阁。就像你修仙,你功法再牛逼,没有海量的灵石给你嗯造,你也修不成仙。中国的优势就是,我们有全世界最大的“灵石矿”,就是这个市场,和市场上愿意尝鲜的用户。
这就引出了一个终极问题:中国该怎么改善和欧洲的关系?怎么让欧洲别那么“不适”?
丹尼尔的建议很绅士:互信、搞点联合项目、多搞搞学生交流。
这建议听着就跟“多喝热水”一样,政治正确,但没什么用。写到这我都有点佩服我自己的脑回路了,这比喻扯得我自己都想笑,但你仔细品品,是不是内味儿?
在掀桌子式的竞争法则里,信任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今天跟你签协议,明天就能给你加关税。这不是人品问题,这是生存问题。要么成仙,要么成盒,中间没有你好我好的选项。
说白了,有些品牌,比如奔驰,它最值钱的就是那个标。买它的人不是为了发动机,是为了那个标带来的“玄学”光环。这是一种信仰。中国车企现在要做的,不是去跟他们讲道理,而是去创造新的信仰。
用压倒性的产品力,用颠覆性的价格,用无孔不入的渠道,去重塑市场,去教育用户。让新一代的欧洲年轻人,觉得开电动车才是酷的,用智能座舱才是潮的,为OTA升级付费才是理所应当的。
至于欧洲的不适感?
真他妈的急死个人!
让他们不适去吧。当他们发现身边的车都变成了绿色牌照,当他们的加油站一个个倒闭变成充电站,当他们的老牌车企要么拥抱电动化要么被市场淘汰,他们的不适感自然就会消失,变成一种无可奈何的习惯。
所以,中国能做什么来改善关系?
答案很简单,也很粗暴:继续不务正业,继续整花里胡哨的,继续把价格战打到他们骨头里。强大到让他们除了合作别无选择。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所有的不安和焦虑,都是纸老虎。就这么简单。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