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挂着一块灰扑扑的账簿,地面上散落着一些废弃的汽车零件——很难说它们是某种技术迭代的遗骸,还是新旧交接时被急匆匆抛弃的旧时钟摆。人群有些躁动,车站广播报出MG4和智己LS6的新订单数,语气里没有任何修饰,没有“重大突破”之类的标语,只有冷冰冰的数据:“27分钟,大定破一万。”一边是欢呼,一边是疑问。上汽,这头熟睡良久的“大象”,真的开始转身了吗?有人在排队买车,有人在“排队观望”,而我,则习惯在行业的分岔口,扒拉一地证据,理一理什么是真变革,什么是“旧瓶新酒”。
回想2024年下半年,整个行业的气压变化几乎肉眼可见。不止是新能源免税“最后一年”,更有新玩家和老玩家的集体“末班车冲刺”。但带着冷静与怀疑,站在上汽的大楼门口,你会发现和大多数造车新势力的高调不同,这家公司更善于用业务调整和战略节点来制造变化感,而不是铺天盖地的“互联网造车”口号。
改革,这次来的不是小修小补。自新领导班子履新,一个显而易见的信号是,上汽集团采取了“双线并进”的杀手锏:自主和合资,不再是“两条腿”勉力走路,而是开始“左右开弓”——两臂发力,互为支撑。身为旁观者,先来复盘证据链,不谈传说,只讲数据和动作。
首先,是“顶层架构改造”。王晓秋接班后,如医生手术刀下,五大板块大整合——自主乘用车(荣威、MG、飞凡)、国际业务、创新研发、零束科技、海外出行。五指合为一拳,拼资源拼人才,更狠的是,不惜直接将研发业务和底层技术全部平台化打通。旧日各家划地为王的格局,不再。技术、生产、销售全链路贯通,研发院变成了“调度总司令”,四大品牌的底层技术统筹,动力电池、底盘和智能驾驶一条龙全面管理。拿芦院长的话,“把单品规模做大,把成本降低。”有点像厨子做大锅饭——但这锅饭配料、火候都得调到极致才算数。
今年起,这套玩法带来的效果很快有了数,“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10.4亿元,同比激增85.9%”。数字不装饰,也不自嗨。它说明了什么?集团资源真正流动起来了。以往那种各打各的“小球队争胜”,既内耗人力又耗钱,如今切换成“大单品开发”+平台化融通,砍掉小动作,专注“做大做强”。组织架构的再造,成了这家公司改革最实打实的“增动力器”——不再靠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应激反射,而是全员一声令下,“往一处拧”。
但仅砌好顶层大脑还不够,还得看技术心脏能不能跳得有节奏。中国新能源市场过去十年“膨胀”得快得吓人——销量160倍增长,日益逼近天花板。在这激流中,上汽却能分走靓丽一角,“2024年新能源销量136.8万辆,10年年化增长76%”,不仅追上了行业,也踩准了技术迭代的门槛。
合资这边,更有看头。不再仅是“拿合资品牌做本地运营”,而是掀起了“合资2.0”反向赋能。上海泛亚技术中心成了新主角,2025年起上汽通用新车的产品定义、数字化功能全部交给本土团队。打破以往的“拿来主义”,转为自主掌控全流程开发权。要是用黑色幽默一点的说法,这大概就跟以往“洋大人主导菜单”的食堂餐改,变成了中国大厨自己掌勺,最后老外还得吃得服服帖帖,不嫌口味太重。
技术底座才是关键。上汽手里的“底盘”、固态电池、智能驾驶,不只是发新闻稿的噱头。比如“一体化轻量智能底盘”——全行业里都算稀缺资源,集成VMC整车运动控制、EMB干式线控制动、全域线控转向、智能悬架、固态电池,像是给每辆车都装了微型大脑和神经中枢。很多同行还在为挑哪家智驾供应商左右摇摆时,上汽早早将友道智途、Momenta纳入麾下,落地L4级“无驾驶人”示范运营牌照,在新旧势力红海里提前划好自己的“自留地”。BBA都来抢人,Momenta成了香饽饽——上汽就是早早下种,如今“乘凉”不觉汗流浃背了。
这些大动作最终落地到市场,才是真刀真枪的较量。MG4、智己LS6新车上市时间不长,订单数据却直接给了市场最直观的“好评”。40分钟破万、27分钟破万,听起来有点像双十一电商秒杀,但这不是靠刷单。产品力的提升,本质是技术真刀真枪的赋能。华为合作的尚界品牌、奥迪E5 Sportback新车,都是合资与自主的“双向奔赴”。更有与德国大众合作延长至2040年、“20余款新车”计划、奥迪与上汽共推新平台,合并“德系DNA+中国软件技术”,纯国产定制组合拳闻所未闻。
别克至境L7纯电新车,豪华新能源C级,直面国产燃油B级市场,一上架就杀气腾腾。合资板块再不是昔日只求稳定的“生产线”角色,而是变成了最新科技的“策源地”,调整路线的速度直逼新势力。
说到这里,职业病又犯了:行业大象转身、组织烧钱砍人、技术攻关,听起来惊心动魄。但别忘了一个现实问题——这只大象,不是小型创业公司,转身需要惯性与耐力,任何改革“看上去很美”,真正见效才是硬道理。数字漂亮,新车爆款;但谁能保证,变革的持续性和“市场热度”的长尾效应能如预期持续?汽车行业的“周期魔咒”犹在,旧的问题只是被暂时掩盖,用户需求和资本信心能否同步“澡雪而清”,是下半场才见分晓。
客观来讲,这次上汽的“体系力变革”,不是空头承诺,也不是一波流。战略清晰、技术底气扎实,已用首波市场反馈证明了机制创新和颠覆转型的可行。但,老实说,在中国车市下半场,不确定性还是主旋律。短期爆发能否变成长期稳定?明年免税红利消失,再来一轮市场洗牌,谁会成为最终赢家?
于是话说回来,“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句行业老话轻易不敢写进报告。上汽用了成体系的改革,把大象惯性转化为战斗力。等到组织架构优化、技术底座夯实都已变成市场可验证的“果实”,我愿意给它这场转型下注。至于未来五年、十年有没有更大起伏,答案不刻意揣测。毕竟,大象转身不靠一时的拍案叫绝,而要满地证据里细细翻找“未来的确定性”。
如果你是当事人,你愿意为这样一场“大象转身”的加速度下注吗?面对行业周期的下半场,你期待的是继续“高速奔跑”,还是稳扎稳打?上汽的确定性,眼下已经趋于明朗。至于汽车产业的下一个“确定性”,你会如何定义?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