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开车的伙计们都有过这种感觉,有时候车开在路上,总会遇到那么几个让你手心冒汗、心里发毛的瞬间。
比如说,在高速上过弯,速度稍微快一点,就感觉车身斜得厉害,好像下一秒就要翻车似的,车里坐着的人更是东倒西歪。
又或者在一些城乡结合部的路上,路面坑坑洼洼,车子开过去就像坐船一样,颠得人头昏脑涨。
最吓人的还是冬天,路上一边是干净的,另一边可能还结着一层薄冰,车轮一上去,方向盘就像被人抢了一样,使劲跟你较劲,车子随时都可能打滑失控。
过去,我们总觉得这是驾驶技术的问题,老司机经验丰富就能化解。
但现在回头想想,很多时候真不是我们技术不行,而是车子本身应对这些突发状况的能力,实在是有点“跟不上趟”。
最近,华为发布了全新的智界R7,也给智界S7做了升级,其中提到的一个核心技术,叫“HUAWEI XMC数字底盘引擎”,听起来挺玄乎,但它解决的恰恰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那些驾驶中的痛点。
这让我感觉,汽车在安全和操控这件事上的逻辑,可能真的要变了。
以前那种车子“被动挨打”的时代,似乎正在被一种“主动出击”的新思路所取代。
要理解这个变化有多大,我们得先聊聊传统汽车的底盘是怎么工作的。
您可以把一辆车的底盘想象成一个团队,里面有负责支撑车身的悬架、负责转向的转向系统、负责动力的发动机和变速箱,还有负责刹车的制动系统。
在以前,这个团队虽然分工明确,但成员之间基本不怎么交流。
悬架只管自己处理颠簸,转向只管听方向盘的指令,它们各自为政。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反应太慢,而且是“事后”反应。
比如车轮压到一个坑了,悬架感觉到冲击,才开始压缩、回弹来吸收震动,但这个时候,冲击力已经实实在在地传到了车身上,坐在车里的人也就结结实实地颠了一下。
这就好比有人打了你一拳,你才想着要躲,已经晚了。
在冰雪路面上打滑也是一个道理,车轮已经失去抓地力了,车身稳定系统(ESP)才介入,通过给打滑的车轮刹车来纠正车身姿态,虽然有效果,但过程往往很突兀,还伴随着“嘎嘎”的响声和车身抖动,驾驶体验并不好。
那么,华为这个XMC数字底盘引擎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简单来说,它给汽车装上了一个反应极快的“超级大脑”和一套遍布全身的“神经系统”。
过去那些分散在车子各个角落、各自为政的控制单元,被华为用一个叫做“五合一车控模组”的硬件整合到了一起。
这就好比把原来分在不同办公室的部门经理,全都叫到一个大会议室里开会,信息传递没有了中间环节,决策效率大大提高。
这个效率高到什么程度呢?
官方给出的数据是,从系统感知到路况变化,到所有相关部件接收到指令并开始协同动作,整个过程用时小于1毫秒。
我们人类眨一下眼睛,最快也需要大概300毫秒,这中间差了三百倍。
这种超乎想象的速度,就让汽车从“事后补救”变成了“事前预判”,从“被动挨打”变成了“主动防御”。
光有速度还不行,还得有智慧。
XMC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快,更是聪明。
它把车上的各种传感器,特别是用于智能驾驶的激光雷达和摄像头,都变成了自己的“眼睛”。
咱们还是用那几个让人头疼的场景来具体看看,这个“聪明的大脑”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先说走烂路。
当一辆搭载了XMC的智界汽车行驶时,它的激光雷达会像侦察兵一样,提前扫描前方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路面情况。
一旦发现一个坑洼,它会立刻把这个坑的大小、深浅等信息传给XMC这个“总指挥部”。
XMC收到情报后,根本不等车轮压上去,就开始调兵遣将了。
它会立刻给悬架系统下指令:“注意,左前轮前方20米处有一个深度5厘米的坑,请在0.5秒后调整悬架阻尼,做好缓冲准备。”同时,它可能还会告诉动力系统:“暂时稍微减少一点扭矩输出,让车轮更轻柔地通过。”于是,当车轮真的碾过那个坑时,悬架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下面托着一样,把冲击力化解于无形。
传递到车内的感觉,不再是“哐当”一声的硬冲击,而是一种非常柔和的起伏,车身始终保持平稳。
再来看高速过弯。
传统汽车过弯时,车身会因为离心力而发生侧倾,外侧悬架被压缩,内侧悬架被拉伸。
侧倾大了,人就会感觉不稳,驾驶员也需要更用力地控制方向盘。
而XMC在过弯时,会进行一种“全维协同控制”。
当你打方向盘的一瞬间,它就已经知道了你的意图和当前的车速。
它会主动地、精细地控制四个悬架。
比如,它会让弯道外侧的悬架变得更“硬”一些,提供更强的支撑力,顶住车身,抑制侧倾;同时让内侧的悬架稍微“软”一点,保持车轮与地面的贴合。
更妙的是,它还能协同动力系统,悄悄地给弯道内侧的驱动轮多分配一点点动力,或者给外侧车轮施加一点点制动力,形成一个帮助车身转向的力矩。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你会发现车身在过弯时异常平稳,几乎感觉不到明显的侧倾,方向盘也变得很轻盈,车子就像被一股力量吸着,顺滑地沿着弯道轨迹行驶。
最能体现XMC技术含量的,就是应对那种一边干地、一边结冰的“对开路面”。
这种情况对任何车辆都是终极考验,因为两侧车轮的抓地力相差巨大,稍微给点油门,车子就很容易原地打转。
传统的车身稳定系统虽然也能处理,但过程比较狼狈。
而XMC的处理方式则堪称优雅。
它的系统能够瞬间判断出两侧路面的附着力差异,然后对四个车轮进行完全独立的、精细化的扭矩分配。
它会告诉在冰面上的那个轮子:“你现在抓不住地,就别使劲了,我给你减少动力输出,防止你空转。”同时对在干地上的那个轮子说:“现在全靠你了,我给你增加合适的动力,让你稳稳地拉着车子往前走。”在这个过程中,悬架系统和转向系统也会同步进行微调,始终保持车身的正直和方向的稳定。
从发布会的演示来看,车辆在这种极限路面上起步和行驶,车身稳如一条直线,车轮几乎没有丝毫打滑,这背后展现出的,是极其强大的实时计算能力和控制精度。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系统还是“活”的,是能够通过OTA(空中下载技术)不断升级进化的。
这意味着这台车买回家之后,它的能力并不会一成不变。
比如,华为的工程师们通过后台数据发现,北方的用户在冬季雪地里驾驶时,普遍反映某个场景下的车身晃动还是偏大。
那么,工程师团队就可以在实验室里针对性地修改和优化控制算法,然后通过网络,把这个新的“补丁”推送到所有车主的车上。
大家一觉醒来,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的车在雪地里开起来更稳了。
这种持续进化的能力,让汽车从一个冷冰冰的工业产品,变成了一个可以不断学习和成长的伙伴。
这也标志着,在汽车底盘控制这个过去一直由博世、大陆等国外巨头垄断的核心领域,我们中国的企业,终于拿出了能够引领行业变革的、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华为XMC数字底盘引擎的出现,代表着汽车安全操控理念的一次根本性转变。
它让汽车从一个只能被动承受路况变化的机械,变成了一个能够主动预测、主动应对的智能体。
以后我们开车,或许真的可以不用再为过弯而紧张,为烂路而烦恼,为湿滑路面而恐惧。
把这些专业又麻烦的事情交给足够聪明的系统去处理,我们只管安心地握好方向盘,享受驾驶本身带来的那份从容与安稳。
毕竟,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开车的终极追求,不就是无论走什么样的路,都能坐得稳当,走得安心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