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车弯腰了,奔驰宝马低头,丰田大众笑了

咱们普通老百姓聊起车,搁在过去,那话题中心肯定是奔驰、宝马、大众、丰田这些个牌子。

谁家要是买了辆德国车,那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是身份和品味的象征,代表着扎实的做工和先进的技术。

可现在,情况好像完全变了。

咱们打开手机看看汽车新闻,铺天盖地都是我们自己国家的新能源品牌,它们推出的新车,有能当电影院的大屏幕,有坐着舒服得像家里沙发的座椅,还有越来越聪明的自动驾驶功能,直接把过去那些高高在上的外国品牌给整不会了。

豪车弯腰了,奔驰宝马低头,丰田大众笑了-有驾

这就引出了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在这场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变革里,这些曾经的行业巨头,到底是谁先认识到了现实,开始主动改变,又是谁还端着过去的架子,不愿低下高贵的头颅呢?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它不仅仅是几款车卖得好不好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是一种造车理念的激烈碰撞。

首先最大的一个分歧,就是大家对于“一辆好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理解,出现了巨大的偏差。

前不久,奔驰德国总部管研发的一位高管,叫马库斯·利德尔,特地飞到北京来办活动。

他讲话的意思很明确,他说奔驰开发新车速度慢,不是技术不行,而是要花更多时间去测试,确保万无一失,不能拿奔驰一百多年的金字招牌去冒险。

他还不太同意“中国造车技术已经超过德国”的说法,承认中国做得好,但没觉得比德国更好。

这话听起来,就是典型的传统汽车工程师的思维。

在他们看来,一辆好车的核心是底盘的调校、操控的精准、车身的刚性和长久以来积累的安全经验。

可是,咱们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了。

豪车弯腰了,奔驰宝马低头,丰田大众笑了-有驾

每天上下班高峰期堵在路上,大家想要的不再是一台性能猛兽,而是一个能让人放松下来的私人空间,所以,带大冰箱、大彩电、大沙发的车型一下子就火了。

周末开车出去玩,大家希望车子能更聪明一点,帮自己分担驾驶的疲劳,所以,那些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就成了很多人买车的重要考量。

你看,这就产生了矛盾。

德国车企想卖给你一辆机械素质顶尖的驾驶机器,但很多中国消费者现在更想要一个懂自己、能互动、会服务的生活伙伴。

他们觉得,中国市场上很多卖得特别火的新能源车,如果按照德国严格的上市标准,可能都过不了关。

这种理念上的巨大差异,是导致这些合资品牌如今在中国感到困惑和挣扎的根本原因。

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局面,不同的公司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过去,他们都喜欢用“全球车型”战略,就是一款车设计出来全世界卖,到中国最多就是把悬挂调硬一点,改个中文菜单,就算本土化了。

现在这套玩法彻底行不通了。

豪车弯腰了,奔驰宝马低头,丰田大众笑了-有驾

中国市场已经变得太特殊,太超前,以至于很多在国外卖得很好的车,到了中国就水土不服。

所以,他们必须做出抉择:是继续用一款全球车来应付中国市场,还是下定决心,专门为中国市场开发全新的产品。

在这场自我调整中,大众和丰田可以说是反应最快,行动也最果断的。

就拿大众来说,他们这次是下了血本。

2023年,大众在中国成立了一家全新的研发公司,叫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总部设在合肥。

这个研发中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被授予了“本地决策权”。

这意味着很多项目,比如新车型的开发,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层层上报到德国总部去审批,在合肥就能直接拍板。

这对于一个向来集权的德国大公司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为了确保这个战略能成功,大众集团甚至把中国区董事长的任期都延长到了2028年,摆明了是要在中国市场打一场持久战。

豪车弯腰了,奔驰宝马低头,丰田大众笑了-有驾

他们的目标非常清晰,就是要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一个全新的CMP平台和电子电气架构,并且要把新车开发时间缩短30%,成本降低40%。

这种为了一个单一市场,从最底层技术开始重新开发的决心,在所有合资车企里是独一份的。

丰田的选择则显得更聪明,更灵活。

虽然丰田的社长丰田章男总是在公开场合对纯电动车泼冷水,但丰田在中国的实际行动却非常务实。

他们同样在2023年升级了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并且走上了一条“借力打力”的道路。

他们不再什么都自己干,而是深度整合了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以及和比亚迪合资公司的研发资源。

比如他们新推出的铂智系列车型,就是和广汽集团联合研发的;而另一款畅销的bZ3轿车,则是和比亚迪合作的产物,用了比亚迪的电池和电机技术。

丰田等于是在承认,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些新领域,中国的合作伙伴比自己更懂中国市场。

他们还把日本本土的“首席工程师”制度引入中国,让中国的工程师拥有更大的权力,去主导开发真正符合中国人需求的产品。

豪车弯腰了,奔驰宝马低头,丰田大众笑了-有驾

这是一种更加开放和务实的姿态。

相比之下,作为豪华车市场的领头羊,奔驰和宝马的动作就要显得“矜持”得多了。

他们似乎认为,凭借自己在豪华领域的品牌号召力和深厚底蕴,还不需要像大众那样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

一位宝马内部的员工就曾透露,奔驰和宝马在中国的销售利润,还不足以支撑他们为中国市场从平台到架构都重新开发一套。

宝马的策略,可以概括为“德国筋骨,中国智慧”。

他们即将推出的新世代车型,在底盘和车身这些核心部分,依然是全球统一的标准,确保了宝马原汁原味的驾驶乐趣。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软件和智能化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于是,宝马在中国投资成立了多家软件公司,专门负责开发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智能语音和自动驾驶相关的功能。

简单来说,就是用德国的硬件基础,嫁接上中国的软件大脑,试图做到两全其美。

豪车弯腰了,奔驰宝马低头,丰田大众笑了-有驾

而奔驰,则表现得最为“高傲”。

作为汽车的发明者,奔驰始终有一种引领者的姿态。

让他们为了迎合中国市场的快节奏,而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测试标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违背了奔驰品牌对极致安全和品质的承诺。

那位德国高管就明确表示,奔驰不会为了抢市场而推出配置缩水的低价车型。

他们坚信,当市场的喧嚣过后,消费者最终还是会回归对“豪华”和“品质”的本质追求。

奔驰在中国也建立了大型研发中心,但更多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本土化测试和调整,而不是从零开始设计。

他们最大的赌注,依然是“梅赛德斯-奔驰”这块金字招牌本身所代表的价值和信誉。

未来的两三年,特别是到了2026年和2027年,将是见分晓的关键时刻。

届时,大众为中国市场特供的全新车型,宝马和奔驰搭载了中国软件的新一代产品,以及丰田和中国伙伴联合开发的各种新车,都将陆续上市,与中国自主品牌展开真正的正面较量。

到那个时候,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究竟是大众和丰田这种积极转身、主动拥抱变化的策略更胜一筹,还是奔驰和宝马这种坚守传统、以不变应万变的定力更能赢得未来。

市场的选择,将是对他们不同战略的最终裁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