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半数汽车经销商亏损,持平17.5% 盈利仅占29.9%

面对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汽车经销商们正陷入“销量涨收入不涨、收入增利润不增”的困局,卖新车已经成为一项亏本生意。

中国汽车流通协近日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描绘了一幅行业严峻图景。2025年上半年,国内汽车经销商亏损比例高达52.6%。仅有29.9%的经销商实现盈利,另外17.5%的经销商勉强持平。这意味着每两家汽车经销商中,就有一家处于亏损状态。

超半数汽车经销商亏损,持平17.5% 盈利仅占29.9%-有驾

调查显示,上半年有74.4%的汽车经销商存在不同程度的价格倒挂,其中43.6%的经销商价格倒挂幅度在15%以上。零售价格低于购车成本的怪象已经成为行业常态。

调查显示,2025年上半年,仅30.3%的经销商完成了销售目标。超过三分之二的经销商无法完成预定销售任务。目标完成率低于70%的经销商占比29.0%,而目标完成率高于70%但不足100%的经销商占比40.7%。绝大多数经销商即便竭尽全力,仍与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分品牌来看,豪华品牌目标完成率略好于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合资品牌中完成70%及以下目标的经销商占比,高于豪华/进口品牌及自主品牌。

“以价换量”成为厂家与经销商争夺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这种策略导致经销商陷入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新车销售毛利贡献为惊人的-22.3%。这意味着每卖出一辆车,经销商就要承担超过车价两成的亏损。售后服务成为经销商主要利润来源,贡献了63.8%的毛利,金融保险业务则贡献了36.2%的毛利。但这两项业务的增长难以弥补新车销售的巨额亏损。

严重的价格倒挂现象吞噬了经销商的流动资金,导致经销商普遍反映资金压力大。特别是传统燃油品牌经销商,价格倒挂导致新车业务亏损严重。

超半数汽车经销商亏损,持平17.5% 盈利仅占29.9%-有驾

调查结果对比显示,新能源独立品牌的经销商经营状况明显好于传统燃油车品牌。新能源经销商盈利占比达到42.9%,持平占比22.7%,亏损占比34.4%。超过四成的新能源经销商实现了盈利。相比之下,传统燃油车品牌经销商的盈亏情况更为严峻:盈利占比仅25.6%,持平占比15.8%,亏损占比高达58.6%。近六成传统燃油车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

在毛利构成上,新能源独立品牌4S店在新车、售后和金融保险的毛利贡献分别为16.8%、54.0%和17.0%。与传统燃油车品牌经销商相比,新能源品牌新车销售表现出了相对较好的盈利贡献。

经销商对主机厂的满意度创下新低。调查结果显示,汽车经销商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64.7分,创下14年来最低。核心症结集中在多重经营压力的叠加:价格倒挂幅度加大,吞噬了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致使经销商亏损。

由于资金压力加剧,经销商对库存的承受力减弱。只要库存系数略高于警戒线,就会让本就紧张的现金流雪上加霜。

经销商反映,厂家对基础任务目标达成的奖励缩水,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因此经销商对主机厂的满意度明显下降。

厂家对经销商设置的返利政策成为争议焦点。厂家设置了基础返利和模糊返利等多种返利形式,但其中模糊返利占比过高,导致经销商对实得返利难以精准计算。厂家对经销商的返利周期集中在2~3个月,部分实施季度考核的厂家,返利周期超过3个月。漫长的返利周期加剧了经销商的资金压力。

超半数汽车经销商亏损,持平17.5% 盈利仅占29.9%-有驾

多重压力叠加下,经销商资金周转困难,流动性紧张问题蔓延至整个汽车流通行业。多数传统品牌存在不同程度价格倒挂,即零售价格低于购车成本的情况愈演愈烈,新车业务严重亏损。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呼吁厂家简化返利政策,实施单一的月度考核,不再设季度、年度考核目标,实现2个月内兑现返利,取消返利使用的限定条件。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表示,在政策拉动下,上半年国内汽车消费温和回暖;但厂家与经销商纷纷靠降价换销量,结果陷入“销量涨收入不涨、收入增利润不增”的困局。

汽车流通行业的寒冬,可能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