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跟朋友去4S店转了一圈,顺便看了眼吉利刚宣布的2026款星愿。售价起步6.88万,这价位一出,马上勾起我对这车的好奇心。毕竟去年上市,不到一年就突破20万辆下线,纯电小车里这成绩真不是闹着玩的。朋友还打趣说:这车挺接地气,家庭代步刚刚好,电动车门槛真降低了。
说起星愿,这车不像那些动辄30万起步的电动车,真可以算是平民电动。刚才翻了下笔记,厂里工程师曾跟我讲,研发流程里给底盘和电池模块留了不少调整空间,实属难得。普通人买电车,最怕的不就是续航和价格双难题吗?这车用起码两款版本的续航设计,最高差了大约80公里(这是我估算的,加上实际路测情况),居然保持了6.88万的起售价,真心让人眼前一亮。
店里销售小王跟我聊了半天,他有一段话印象深刻:咱们这车顶配虽然只有9万不到,但360度全景影像标配,这在同级里算是挺厚道的。我想起对比过同价位,哪怕是老牌合资那边,配置到顶也未必给你热管理系统,尤其是电池热管理。星愿顶配没热管理,这点我得吐槽,毕竟夏天跟冬天电池性能的波动相当大,消费者体验上不太公平。
刚说到续航,网上风声挺热闹。有网友喊:别整那些大屏幕广告,续航才是刚需。我体感这话有几分道理。你说,一个6.88万的车,顶配9万不到,结果看见了大屏、大灯RGB灯光,感觉就冲着炫酷买?大多数日常驾驶者更想安安心心多跑80公里而已。销售小王还说:可你也别怪厂里,做配置是市场博弈,得考虑利润空间。听着像是供应链的锅,但背后其实是设计和渠道的狗血平衡局。
说到供应链,厂家的用料真不能粗糙。我把研发流程比作盖楼——底层基建得扎实,电池和电控系统是地基,接着是墙面也就是软件和交互,而大屏则是挂在墙上的艺术装饰。人很容易只看艺术装饰好不好看,忽略地基结不结实。星愿做得多好?分量感明显做在了地基上,说明他们很清楚得先保证动力、安全和续航,才能谈花里胡哨。
刚听我朋友李工扯淡说:你说那个明星代言费得多少钱?不如直接减价卖车。这话没错,反正我私心觉得。一款实实在在的车,靠自己说话比靠明星脸多实在。这事上他们团队做了取舍,官方还专门回应过,代言是为了提升品牌影响力。我就纳闷,品牌影响力值不值这笔钱,消费者又能感觉到多少?(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回具体数据,去年星愿月销有几个月破2.5万辆(销售反馈,样本少,不确定),这数字不仅养活了供应链,也带来规模效应。这带来的成本优势,理论上应该转嫁到消费者口袋里,对吧?估算下,百公里电耗大概13度,电费按1元计算,每百公里电费13元,续航相近同价车型大概贵出20%左右维护费,星愿的性价比还是对头的。只是买车的人会不会做这类算术,得打个问号。
聊了这么久,突然想到,渠道的销售策略也是门学问。销售人员在讲解续航时,往往重点强调城市日常足够,快充方便,但顶配没有热管理,他们很难正大光明地告诉客户夏季可能电池衰减快点。于是有客户问:这配置区分是不是坑我?销售回答得绕来绕去,哪像车企那种心态自在?这点我倒挺同情前线销售的。
再说说用户心理。粗略了解,普通家庭买车,续航稳定和售后便利比花哨配置重要多。星愿用高性价比+合理续航抓住了这点,尤其对二三线城市用户,纯电这一步跨起来了,很多人算账都觉得值。只是市场这两年变化快,补贴没了,用户预期却越来越高,这对星愿接下来的销量是好还是坏,真不好说。
其实我自己有时对电动车配置差异化也会头大。为什么同一品牌,差个几千块钱差距,续航差80公里,居然连热管理都有没有,买了就像买。这种配置层层剥离,有点儿鞭长莫及的感觉,让人想问:厂里到底是怕涨成本还是产品策略太复杂?我反复想了想,猜测是两方面夹击——供应链紧张,利润压力大,同时又要保持价格优势。花里胡哨的东西,得慢慢往后推。前者不管,动力和安全总得撑着。这是我没细想过的猜测。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上次看到星愿车尾灯设计时,才意识到吉利在细节上投入不少。不是大张旗鼓的技术秀,而是那种日常好用的把戏。很多买家不言语,但其实就是被这细节拉了。这细节感也体现了研发团队对用户惯的理解。
那谁会是这场性价比的最终赢家?品牌、供应链、渠道,三方都在拉扯。星愿是个标杆还是偶然?续航和配置的放权,是否真的给了消费者选择空间,还是让车市更混乱?我想这都值得咱们继续关注。
顺便问问你,有没有发生过买车时因为续航跟配置纠结得头疼,然后最后只能靠销售忽悠买了车的经历?我反复听销售讲大屏有多大多漂亮,后来才发现其实我根本用不了那么多功能。开车还是看路,这事怎么给消费者说清楚才真正靠谱?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