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造整车却连签 4 家巨头?刘强东的汽车局藏着什么门道
一边是输官司赔 500 万,一边是两天连签 4 家车企巨头。
2023 年京东养车因 “震虎价” 被途虎告赢,赔偿 514 万;可 2025 年 10 月,它刚联手广汽、长安,又在迪拜拿下小鹏的合作。
不造整车的京东,凭什么搅动汽车圈?说实话,这背后藏着一个关键问题:跨界入局到底靠噱头还是真本事?
先看个让人意外的海外案例。迪拜杰贝阿里保税区里,京东物流建的仓库刚启用就成了焦点。这可不是普通仓库,存储超千种小鹏汽车配件,能让中东车主的维修响应时效提升 70%。
你知道吗?这步棋踩得特别准。2025 年前 5 个月,小鹏在以色列卖了 3650 辆纯电车,仅次于比亚迪排第二。中东车主买得欢,可配件跟不上就麻烦了。京东物流刚好补上这块短板 —— 用数字孪生系统监控库存,RFID 技术让配件追溯准确率达 99.99%,完美接住了小鹏的海外需求。
更妙的是飞行汽车的意外收获。前阵子 “村长” 李锐在迪拜签了 12 亿订单,600 台飞行汽车创下中国海外最大单。这背后的小鹏汇天,正是小鹏的生态企业。此次订单金额达 12 亿元,创下飞行汽车领域最大海外批量订单纪录,签约对象涵盖中东多地区核心企业,首批预计 2027 年交付。而京东的供应链,未来说不定要给这些 “会飞的车” 送配件。
国内市场的操作更见功力。京东养车曾跟途虎打得火热,输了官司却没停步。到 2024 年底,它的门店开到 2200 家,仅次于天猫养车(2500 家)位列第二。
怎么做到的?看它和比亚迪的合作就懂了。2025 年 7 月,双方共建售后旗舰店,比亚迪把 “精诚一家” 服务搬上京东,全品牌车主都能下单保养。京东不搞虚的,直接给补贴,还能上门取送车。这种 “原厂资源 + 平台流量” 的组合,实在是戳中了车主的痛点。
说到这个,跨界创新的有效性到底怎么判断?京东的玩法里藏着一条关键逻辑:抓核心需求不跑偏。
汽车行业最头疼的就是 “产销修脱节”,京东偏偏盯着供应链发力。迪拜仓库搞的全链路闭环,把清关到出库的时间压到最短。它从不抢车企的 “造车权”,只做 “服务员”。
另一条是懂规则更懂用户。跟途虎的官司让京东吃了教训,后来搞 50 亿补贴时,老老实实地征集新名字,没再踩红线。对接比亚迪时,它没硬推电商套路,而是用用户洞察帮车主匹配保养方案,缩短沟通时间。
不同场景的侧重还不一样。海外拼的是基建硬实力,所以京东在中东建了 5 个智能仓,总面积超 10 万平米;国内拼的是服务巧劲,所以搞方言解读、上门取送车。但核心从没变过 —— 用自己的优势补行业的短板。
现在京东的野心越来越明显了。高薪招算法人才,年薪开到 123 万;跟广汽、宁德时代合作造车,却只做用户洞察和销售。说白了,它想做汽车圈的 “水电煤”,把供应链、物流这些基础设施开放给所有车企。
这种模式靠谱吗?不好说。但有个细节很关键,比亚迪售后首次电商直营选了京东,小鹏把中东备件中心交给它运营。这些车企的选择,比任何宣传都有说服力。
其实不管跨界到哪个行业,真本事都比噱头管用。京东的汽车局,看似四处开花,实则都拴在 “供应链” 这根绳上。那些只靠营销炒作的跨界,热闹一阵就没了踪影。
你在京东体验过汽车相关服务吗?觉得这种 “不造车只赋能” 的模式靠谱吗?如果车企都跟京东合作,我们养车会更方便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