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中国自主品牌正在完成一次巨大的蜕变。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化,这条路并不容易走,但总有人愿意做先行者。比如广汽和华为,两个领军企业“脑袋一拍”,决定联合推出一个崭新的汽车品牌——“启境”。这不仅是一台新车的故事,而是一种“造车理念”的革新,一个属于中国汽车行业的创新样本。坐稳了咱慢慢聊。
启境这个名字其实很简单。但越简单的事儿,有时藏着的东西越不简单。它的意思是“开启新境界”,类似于推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两家企业把它选出来,背后可是熬了不少脑细胞。据靳玉志说,这名字连任正非都亲自盯过,他希望启境能更年轻、更科技、更国际化。这气势,也甭说了,妥妥的为新一代造型而来。
节目里,冯兴亚提到,启境的首款车会在2026年年中正式上市。定位“年轻、科技、运动”,这台智能座驾,不是随便定义的。它由广汽和华为联合团队操刀,光造型设计就整整敲了8个月,反复推敲、评审,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你第一眼就觉得惊艳。这可能就是“先感动用户的眼,再感动他们的心”的节奏吧。就连华为的徐直军都评价它是“很型”,技术派和美学派罕见地达成了共识。以后这车开出来,估计不少人都会盯着“这是啥车?好看!”你敢说,不是年轻人心里的梦想?
外形惊艳只是纸面上的事,更大的突破在它的造车方式上。启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车企和科技企业的合作,这是一种新的做法——靳总很直接,形容两边团队是“一起造梦”。怎么一起造?举个例子,过去华为只提供技术,车企负责造车,大多是甲方乙方你拿你的,我干我的。而启境呢,采用了“双主角模式”。广汽和华为团队在广州一起办公,几百号人联手,从产品定义到市场策略,都是同步推进。华为还脑袋灵光,把它的两个拿手体系也整进来了,一个是IPD(集成产品开发),一个是IPMS(集成产品营销),让启境的决策速度快到几乎零延迟。这种“嵌入式协作”,听着像是在造车,但更像是在搞一场头脑大风暴。
有了这个模式,启境的车和其他车有啥不一样?它出生那一刻起,就有两个“基因”:广汽的制造底子和华为的智能化魂魄。从一颗小火花到成品,都是双品牌共同打磨,硬是把各自领域的顶尖优势塞进一个车壳里。效果咋样呢?看它的核心配置就知道了。
启境的首款车会用上华为的乾崑智能化解决方案,这是什么牛玩意儿?简单讲,它不是普通的自动驾驶系统,而是“学得会,跑得快”的超级智驾神器。它的核心是“世界引擎+世界行为模型”,怎么理解呢?你想这车就像一个长了脑袋的老司机,开得久了越来越聪明。你今天来个急转弯,它记住了;明天加速遇到前方障碍,它也记住了。它会不断进化,更懂用户需求,更熟悉你的驾驶习惯。192线激光雷达加上暗光摄像头和4D毫米波雷达,连个马路牙子都能避开,真是“聪明且安全”。
截至2025年,它的乾崑系统辅助驾驶里程已经超46亿公里,成功避开270万次潜在事故。这给人一种特别安心的感觉。这车不仅会开,还会帮你疏忽的时候“兜底”。就这一点,足够吸引那些对安全有高要求的年轻人了。
聊到这儿,相信你也发现,这其实不仅仅是一台新车的故事。广汽懂车,华为懂IT,两家巨头的结合,就像“工业制造”和“信息科技”找到了梦幻联动的状态。这个搭档,直接推进中国汽车高端化发展的新里程,也就是冯兴亚说的“智能制造2.0时代”。
可别觉得它只是个看上去很美的工程启境落地了中国式创新的又一个全新范例。过去,咱们总觉得智能化造车是西方的主场,特斯拉的神话刷屏了太多次。但再被动模仿可没意思,看启境的成长,咱中国人已经开始摸索更适合我们自己的路。一台“越开越新”的车,如果能跑进千家万户,那是真牛。那时候一回头,你才能发现,原来这里有那么多人,为了造一台车,掏出了真心和智慧。
就写到这吧,想留点期待的空间。2026年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