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奇瑞同被诉!智能汽车首例产品责任案将开庭

说实话,现在买车真不像以前那么简单了。以前咱们看的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老三样”,现在呢?车机灵不灵、智驾靠不靠谱,反而成了很多人掏钱的关键理由。你说巧不巧,就在昨天,一条新闻直接把整个行业炸了个底朝天——华为和奇瑞,居然被同一个车主告上法庭了! 还是产品责任纠纷,这可是头一回啊。

华为奇瑞同被诉!智能汽车首例产品责任案将开庭-有驾

这事儿发生在浙江仙居县法院,案子10月14号开庭,原告姓张,买的是一辆搭载华为智能座舱的奇瑞智选车。具体啥车型还没实锤,但业内猜得八九不离十,估计是那款2024年上的中型SUV,名字我就不点破了,懂的都懂。重点是,这位车主说车机系统出问题,辅助驾驶突然“罢工”,结果出了事故或者财产损失。你看,这已经不是卡顿、死机这种“小毛病”了,而是直接牵扯到安全和责任的大事。

咱们平时吐槽个车机反应慢,顶多说一句“劝退”,可这次不一样。车都开出去了,系统突然不灵,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想想看,你开着L2级辅助驾驶跑高速,车道保持突然失灵,车子自己开始“画龙”,你是不是得吓得一身冷汗?更扎心的是,出了事,你该找谁?是找造车的奇瑞,还是写代码的华为?

华为奇瑞同被诉!智能汽车首例产品责任案将开庭-有驾

这就好比你买了个华为手机,结果因为某个预装APP的漏洞被盗刷了钱,你是找华为赔,还是找那个APP公司扯皮?消费者心里没谱,责任边界也模糊,这事儿就容易“打脸”。

华为奇瑞同被诉!智能汽车首例产品责任案将开庭-有驾

说到这儿,咱们得掰扯掰扯这车到底“是谁的车”。表面上看,车是奇瑞造的,四个轮子、车身结构、底盘调校,都是奇瑞的活儿。可你坐进车里,满眼都是华为的影子——鸿蒙座舱、小艺语音、无缝流转、超级桌面,甚至连传感器融合算法都是华为深度参与的。这哪是“合作”?这简直是“灵魂附体”啊!难怪很多消费者嘴上说着买奇瑞,心里想的却是“华为车”。品牌光环确实“上头”,销量也“真香”,可一旦出事,光环就成了“紧箍咒”。

咱们拿几款热门车对比下。比如特斯拉,软硬件全自研,出了事,锅肯定是特斯拉的,没得跑。再看比亚迪,DiLink系统虽然开放,但核心还是自己把控,责任清晰。可华为这种“智选车”模式就复杂了——华为不造车,却深度定义产品体验,这算不算“半只脚踩进来了”?

华为奇瑞同被诉!智能汽车首例产品责任案将开庭-有驾

再看竞品,小鹏G9,全栈自研智驾,虽然也用英伟达芯片,但算法自己写,责任好划分。理想L系列,车机体验好,但人家也是自己团队在搞。反观这款奇瑞+华为的车,硬件是奇瑞的,大脑是华为的,出了问题,俩巨头互相“甩锅”,车主可就惨了。

华为奇瑞同被诉!智能汽车首例产品责任案将开庭-有驾

而且你发现没,现在智能汽车的软硬件耦合度越来越高。拿AEB自动刹车来说,奇瑞提供了制动系统,华为负责感知和决策。要是系统误判没刹住车,到底是传感器没识别到,还是刹车执行不到位?这黑箱一关,普通消费者哪搞得清? 2024年有个调研说,78%的自动驾驶侵权案,原告都因为技术举证失败而败诉,可见这维权有多难。

对奇瑞来说,这官司更是“天塌了”级别的风险。2025年上半年,奇瑞新能源卖了35.9万辆,其中和华为合作的智界品牌就占了4.49万,差不多每8辆新能源车里就有1辆是“华为味”的。要是这案子判下来奇瑞负主责,后续销量怕是要“跌冒烟了”。可要是华为被认定有责,以后合作车企估计也得掂量掂量,毕竟谁也不想当“背锅侠”。

华为奇瑞同被诉!智能汽车首例产品责任案将开庭-有驾

更让人担心的是,为了赶上市节点,有些车型的测试周期被砍了一半还多。系统都没跑熟,就急着推向市场,这不是拿消费者当小白鼠吗?华为虽然一直强调“不造车”,可你把用户体验抓得这么死,品牌宣传也蹭得这么狠,真出了事还想全身而退?这逻辑,怕是连消费者都“气的蹦起来”。

华为奇瑞同被诉!智能汽车首例产品责任案将开庭-有驾

说到底,这起案件看似是个例,实则敲响了整个行业的警钟。智能汽车的“隐性成本”,可能不是研发,而是责任不清带来的信任危机。消费者买的是安心,不是赌命。你车机再炫酷,智驾再先进,要是出了事没人兜底,谁还敢“上桌第一个动筷”?

所以我想问问你,如果有一天你买的“华为车”出了智能系统故障,你会找谁索赔?是冲到奇瑞4S店,还是去华为旗舰店理论?这样的责任迷局,你愿意买单吗?面对越来越“聪明”的车,我们作为消费者,又该怎么保护自己?

华为奇瑞同被诉!智能汽车首例产品责任案将开庭-有驾

你会怎么选?

华为奇瑞同被诉!智能汽车首例产品责任案将开庭-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