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琢磨一个事儿,就是我们这代人对于“产品质量”的认知,可能正在被时代悄悄地重塑。
以前聊到一辆车,我们脑子里蹦出来的词是“皮实”、“耐用”、“三大件稳如老狗”。
这是一种工业时代的思维钢印,认为一个合格的商品,尤其是汽车这种大件,出厂时就应该是一个完备、可靠、几乎零缺陷的“成品”。
但最近的一些所谓车型投诉榜单,让我觉得这套旧地图,可能已经导航不到今天的现实了。
看到一些浓眉大眼的新势力车型,刚上市没几个月就冲到投诉榜前列,甚至一些以品控著称的“电车标杆”和常年霸榜的合资老将也罕见上榜,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车不能买”、“质量又崩了”。
这种反应很正常,但如果咱们拉长时间轴,把这事儿放到一个更大的坐标系里看,可能会得出一些反直觉的结论。
我们不妨来算三笔账,一笔是车企的账,一笔是消费者的账,还有一笔是整个时代的账。
先说车企的账。
特别是新势力车企,它们本质上是什么?
是披着汽车外壳的科技公司。
它们的基因不是来自百年福特、丰田的精益生产线,而是来自硅谷的“敏捷开发”和“MVP(最小可行产品)”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就是“快”。
快速定义、快速研发、快速上市、快速迭代。
一个功能,在传统车厂可能要经过三年五载的验证,在新势力这里,可能几个月就通过OTA推送到你车上了。
这种“快”的代价是什么?
就是把一部分本该在实验室里完成的测试,转移到了公开市场。
换句话说,第一批车主,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付费的“公测玩家”。
你买的不仅仅是一辆车,还是一个会持续进化的“硬件平台”。
转向系统异响、座椅故障、空调失灵……这些问题放在过去是不可饶恕的“缺陷”,但在“软件定义汽车”的今天,它们被一部分厂商悄悄归类为需要“迭代”和“修复”的“Bug”。
所以,你看,车企的账算得很明白:用上市后的快速迭代,去换取研发周期的大幅缩短和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
至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靠强大的公关和售后体系去“填坑”。
这在商业上是否成功,看销量和市值。
但在道义上,多少有点“亏欠”早期用户。
再说咱们消费者的账。这笔账就复杂了,得用“多层次记账法”来算。
第一层是“金钱账”。
车坏了,修车要钱,耽误工作要扣钱,车辆残值下跌更是直接的资产损失。
这笔账最直接,也最清晰。
第二层是“情绪账”。
这是很多人在算账时会忽略,但实际上成本最高的一笔。
你花二三十万,甚至更多,买回来的是一份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结果换来的是跟400客服无休止的拉扯,是泡在维修车间里的“班味”,是不知道下一次又会出什么幺K蛾子的焦虑。
这种“情绪内耗”的成本,远远超过那点维修费。
一个产品的“情绪价值”本该是正的,让你安心、愉悦,但当它变成负数,每一次启动都像开盲盒,这辆车的价值就已经被打了对折。
第三层是“相对收益账”。
什么意思?
就是当你选择了A车型,并深陷其质量泥潭时,你失去的不仅是拥有A的快乐,更是本可以拥有B、C、D车型所能带来的平顺体验。
在今天这个汽车市场极度内卷的时代,同价位的选择太多了。
这种“没选对”的懊悔,和看着别人家的车啥事没有的“相对剥夺感”,也是一种隐形成本。
所以,你看,一份投诉榜单背后,藏着的是无数个普通家庭实实在在的金钱、情绪和机会成本。
最后,我们来算算这个“时代”的账。为什么这种“公测模式”会在今天大行其道?
我觉得根源在于,汽车这个产品的核心价值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移。
过去一百年,汽车的核心价值是“机械性能”,评价体系是马力、扭矩、百公里加速、底盘调校。
这是一门物理学的艺术,是工业制造的巅峰。
在这个体系里,“可靠性”是基石,是1。
没有这个1,后面再多的0都毫无意义。
而今天,汽车的核心价值正在向“智能体验”转移。
评价体系变成了算力、屏幕、语音交互、辅助驾驶。
这是一门计算机科学的艺术,是软件工程的延伸。
在这个新体系里,“迭代速度”和“用户体验”成了新的“1”。
很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可以容忍一些机械上的小瑕疵,但无法忍受一个卡顿、弱智的车机系统。
这就造成了一种深刻的“结构性错配”:我们用科技公司的逻辑在开发一辆车,却依然用工业品的标准在要求它。
这就好比你要求一部手机的硬件十年不能坏,同时又要求它的操作系统每个月都有新功能。
这在工程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投诉榜单,就是这种“结构性错PET错配”最直观的体现。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质量黑榜”,而是整个汽车行业转型阵痛期的一份“体检报告”。
它告诉我们,这个行业正处在一个尴尬的过渡阶段:硬件的“旧世界”还没完全远去,软件的“新世界”已经扑面而来,两者在“车”这个载体上猛烈碰撞,火花四溅,难免会伤到一些早期用户。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榜单,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是不是“千万别乱买”?
我的看法可能有点不一样。
这个榜单当然要看,但不能只看排名。
它不是一份“购买黑名单”,而是一份“风险说明书”。
你需要从里面读出几层信息:
第一,这个品牌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效率如何?
是积极解决,还是甩锅拖延?
是普遍性问题,还是偶发个案?
你看,有些车型虽然也上榜,但排名一路下跌,说明厂家在积极“填坑”,风险正在收敛。
第二,投诉的问题是“软件”问题还是“硬件”问题?
是车机死机、导航漂移这种可以通过OTA解决的“软伤”,还是转向失灵、悬挂断裂这种性命攸关的“硬伤”?
前者可能让人烦躁,后者则是一票否决。
第三,结合自己的风险偏好做决策。
如果你是一个风险厌恶者,追求极致的省心和安稳,那不妨等等,让市场和前人帮你把“坑”都踩平。
或者选择那些经过市场长期验证、投诉榜上常年不见踪影的“老实人”车型。
如果你是一个早期科技爱好者,愿意为最新的体验承担一定的风险,那就要做好心理准备,把可能出现的扯皮和维修,当作你为“尝鲜”支付的“溢价”。
说白了,在今天买一辆智能汽车,越来越像做一笔风险投资。
你不能只看宣传稿里的“预期收益”(智能、酷炫、新体验),更要仔细阅读那份由无数真实用户写成的“风险提示书”(投诉榜单),然后问问自己:这个潜在的风险,我是否愿意承担?
我的“情绪账户”,是否足够强大到可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亏损”?
这个时代,想买到一个完美无瑕的“成品”越来越难了。
无论是车,还是我们生活中的其他东西。
我们能做的,就是睁大眼睛,放平心态,在信息不对称的丛林里,努力为自己做出那个“值博率”最高的选择。
共勉共戒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