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比亚迪秦L这车,最近有点被架在火上烤的意思。
你说它是台车吧,它确实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但你要说它只是一台车吧,它又快成了检验一个人是不是“自己人”的赛博试纸,这就很魔幻。一边是觉得国产车扬眉吐气,站起来了;另一边是咬牙切齿,觉得这就是“网约车”升级版,low穿地心。
这种割裂感,才是这个时代最有趣的地方。
为什么吵这么凶?因为比亚迪不讲武德,直接掀了桌子。什么亏电油耗2.9L,满油满电续航2100公里。这个数据刚出来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比亚迪的PPT工程师是不是把柴油车的数据给抄上来了,要么就是王传福老师最近修仙走火入魔了。
2100公里是什么概念?就是你从北京开车到深圳,中间加个油上个厕所的功夫,人家已经到地方开始吃肠粉了,你可能还在纠结要不要在服务区买一根四十块的烤肠。这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了,这是对所有燃油车,尤其是那些天天把“省油”挂在嘴边的日系品牌,进行了一场惨无人道的行为艺术。
如果说之前小米SU7是把蛋糕给你端走了,那比亚迪秦L就是连你家餐厅的桌子、椅子、甚至吊灯上的灰都给你刮下来打包带走,顺便还把你家厨子给挖走了。
最好的商业竞争,就是让对手无路可走。更好的商业竞争,是直接把对手的餐厅给爆了,让他只能去你家餐厅打工。
所以你看,国外市场的反应比国内真实多了。日本人把比亚迪的车拆了一遍又一遍,估计那帮老工程师看着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DM-i系统,心态就跟《道诡异仙》里的角色看到不可名状之物一样,嘴里念叨着“理解不能,理解不能”,然后SAN值狂掉。德国媒体直接傻了,他们引以为傲的百年内燃机工业,突然被一个他们眼里的“发展中国家”用一种近乎耍流氓的方式给弯道超车了,这感觉就像你练了一辈子金钟罩铁布衫,结果人家直接掏出激光枪,问你脑袋防不防光子。
最逗的是美国网友。懂王一顿操作猛如虎,加了100%的关税,结果美国老百姓先破防了。他们看着咱们这边十万块人民币的秦L,再看看自己那边又贵又没啥新意的本土车,那种感觉,我作为一个常年被各种“会员专属价”背刺的中年人,我太懂了。那是一种眼睁睁看着别人家在开银趴,而你连门票都买不起的愤怒。
什么“限制美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讲白了就是,我想花更少的钱,办更大的事儿,你凭什么不让?就凭你那几家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的老爷车企?这他妈才叫最大的不爱国!
然后我们回头看国内,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追着喊“网约车”。
这里面有两个核心逻辑。
第一,是品牌玄学。奔驰为什么贵?因为它叫奔驰。特斯拉为什么一堆毛病还有人买?因为它是特斯拉。这种爱真的很特别,当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车标的价值大于车本身。你跟他聊秦L的热效率46%的全新心肺机,聊它的CTB车身,聊它的大屏,没用。他只会轻飘飘地回你一句:“哦,比亚迪啊。”在他眼里,你开比亚迪,就等于你的人生不够努力,你的审美停留在城乡结合部。
讲真,我最近看牙医,那钻头声音比很多车发动机声音大多了,花了我好几千,还没这车一半爽。
你试图用理性去说服一个感性的人,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不理性。
第二,是对新事物的恐惧和解构。很多人嘲讽秦L是网约车,其实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御。因为如果他们承认一台十万块的国产车,在技术和体验上全面碾压了他们花了二十万、三十万买的合资车,那就等于承认自己是韭菜。承认自己蠢,是人类最难做到的一件事。所以他们必须解构秦L的成功,给它贴上“网失约车”、“没面子”、“质量差”的标签。这样,他们的信仰才不会崩塌。
这事儿吧,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用户心理比作宗教信仰可能有点蠢,但你仔细想想,这事儿本身就比宗教还玄幻。
至于说电动车、混动车容易坏?这个逻辑就更搞笑了。如果真的容易坏,那些一天在路上跑十几个小时,一年跑十几万公里的网约车司机是傻子吗?资本家会选择一个天天要修的车来当生产工具吗?数据不会骗人,但偏见会。司机师傅们用几十万公里的里程投出来的票,比任何车评人的长篇大论都真实。但能过,就是能过。
所以秦L到底是什么?它不是一台简单的车,它是一个压缩毛巾,被比亚迪扔进了A级和B级车的存量市场里,然后遇水疯狂膨胀,把所有人的生存空间都挤没了。它用A级的价格,给了你B级的空间和体验,还附赠一个让你忘记加油站存在的神奇续航。它把车载冰箱、大屏、智能语音这些以前二三十万车才有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一股脑塞进了一台十万块的车里。
这叫什么?这就叫发疯。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当丰田大众还在纠结要不要给你多一个USB接口的时候,比亚迪已经快把移动的KTV包房给你装车里了。这种降维打击,同行看了也得傻,哭晕过去都是轻的。
所以,最终人们为什么买秦L?因为它便宜、省油、空间大、配置高。但还有一个隐藏的原因:它提供了一种情绪价值。一种“我花小钱办大事,甚至办了你花大钱都办不成的事”的爽感。这种爽感,在今天这个消费降级的时代,比什么品牌光环都来得实在。
当然,这车也不是完美的,这套内饰看久了还是有点腻,而且比亚迪的车机,嗯,懂得都懂。但瑕不掩瑜,在绝对的性价比和掀桌子式的产品力面前,这些都成了可以被原谅的细枝末节。说到底,老百姓买车,不就是为了过日子吗?谁能让日子过得更爽更省钱,谁就是爹。
就这么简单。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