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号凌晨的成都,天府大道上还带着深夜的寒意。一辆小米SU7,就那么歪七扭八地翻在路中间,像个被揉烂的易拉罐。车祸的巨响还没散尽,一撮火苗就从车身右后方悄悄冒了出来。
死神,已经开始倒计时了。
路过的人们吓了一跳,但马上就围了过来,因为驾驶室里还卡着一个人!一位大哥想都没想,把自己的车往安全地带一甩,边掏手机报警边朝那辆烂车冲过去。他不是一个人,好几个人跟着他,七手八脚地去拽车门。
可那门把手,就跟焊死了一样,纹丝不动。这辆天天吹智能、吹方便的电车,在最要命的关头,成了一个打不开的铁皮棺材。
那扇该死的门
火,随时会烧过来。时间一秒一秒地溜走,急得人直跺脚。有人开始用拳头、用手肘,疯了似的砸那块车窗玻璃。可这为了“安全”加固过的玻璃,硬得跟块钢板似的,根本不给面子。
绝望中,大家只能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四处找家伙,对着远处的车队嘶吼:“谁车上有铁的?锤子扳手都行!”
运气还算不错,真有人从后备箱翻出来一个大号的弯钩扳手。几个人跟接力赛一样,轮番上去对着车窗猛砸。咣、咣、咣!连着四五下,玻璃终于“哗啦”一声,碎了个洞。
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在他们看来,窗户开了,手能伸进去了,把人拖出来不就是分分钟的事儿吗?
可就在一个好心人把手伸向车内门把手的瞬间,车底“砰”的一声闷响,像个小炸弹爆了。这一下把所有人都吓得往后退了好几步,但没一个人跑远。甚至还有人从别的车上拎来了灭火器,想把火压下去。
高科技的囚笼
但新能源车的火,根本不讲道理。第二股火苗“腾”地一下蹿起来,根本不给人反应的时间,火舌直接扑到两米多高。那架势,彻底断了所有人靠近的念头。紧接着,整辆车二次燃爆,火光冲天。
再想救人?门儿都没有了。
事后,那些参与救援的路人,心里堵得慌。他们说,从出事到车被烧成空壳,中间有十几分钟,那是活生生的黄金救援时间。他们找到了工具,也砸开了玻璃,只要那扇门能打开,司机邓某某可能就活下来了。
可那扇门,就是打不开。车里的司机因为撞击早就昏了过去,对外面撕心裂肺的呼喊,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病不止小米有
一条命,就这么在大家眼睁睁的注视下没了。这事儿让人后背发凉,我们不禁要问,一扇车门,怎么就成了过不去的鬼门关?这背后,是现在这些新能源车,为了追求所谓的“科技感”,亲手埋下的一个致命BUG。
问题根子,在电上。现在大部分电车,都靠一个不起眼的小电瓶给门锁、中控屏这些玩意儿供电。这小电瓶放哪儿不好,偏偏喜欢放在车头或者车尾,也就是撞车时最先完蛋的地方。
只要撞得狠一点,小电瓶一断电,电子门锁立刻歇菜,直接锁死。
小米SU7那个半隐藏式的门把手,平时看着挺酷,这时候就成了最大的讽刺。在车外,它百分之百依赖电力,电一断,神仙也别想从外面用常规方法打开。车里倒是有个应急的机械开关,可这对一个昏迷的人来说,有跟没有一样。
就算救援的人砸开窗户,在浓烟滚滚、乱七八糟的车里,谁能第一时间找到那个藏起来的救命开关?
更绝的是,现在的车玻璃,为了隔音、为了车身硬度,也是越做越结实。现场有人试过用石头砸,用脚踹,玻璃上就多了几道裂纹。本来是保护你的设计,到了这种极端时刻,反而成了拖延救援的第二道坎。
结语
说白了,这根本不是小米第一次因为车门的事儿上热搜了。今年3月份就有过类似的悲剧,撞车后门打不开。当时网上吵翻了天,都在骂这种隐藏式门把手是样子货,为了好看,连命都不要了。
但这毛病,绝不是小米一家独有。它撕开的,是整个新能源车行业的一个普遍问题:当电子系统把机械结构全盘取代后,我们还给意外留了后路吗?
以前的油车,车门上总有个不起眼的钥匙孔,那是最后的保障。现在呢?为了所谓的简洁和高级感,这道保命符被很多新势力车型随手就扔了。更深层的逻辑漏洞是,所谓的“碰撞自动解锁”,本身也得靠电信号。电都没了,还解个什么锁?
这种“防外人不防内鬼”的设计,加上厂家压根就没好好教过用户这些事,再碰上救援队对这些五花八门的新车型缺乏系统性的破拆培训,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个安全黑洞。
成都这场大火,是给整个行业敲响的警钟。技术再牛,也不能拿安全开玩笑。当一个又一个生命因为一扇打不开的门消失时,我们必须停下来想想,这种“进步”,到底对不对?
未来的汽车,门锁系统必须有独立备用电源,而且得放在最安全的地方。或者干脆强制规定,车外必须留一个谁都看得懂的机械解锁装置。
说到底,再花里胡哨的科技,也得为人服务。车门,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逃生通道,而不是一座冰冷的牢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