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东京展馆,灯光像一本未翻完的推理小说页角,地毯上的脚步声被吓得没了回音。2025年日本移动出行展的第一天,没人挥舞旗帜,也没有网络主播声嘶力竭地喊出“革新”二字,甚至连那些满身概念的无人车都像是来参加一场冥想大会——安静,冷静,甚至有点冷清。在日本,连展会都懂得维持秩序,但这一次,秩序变成了某种集体沉默的信号。
如果你也是现场观众之一,或许会习惯于他国车展“热闹非凡”或“声光电交错”。可在这里,连最新一代锂电池的实验噱头,都只能靠展板静静说明。不信你自己试试,随便问一位参展商:“这台车明年能量产吗?”多半会听到诚实而含蓄的微笑——不是“不能”,只是“你猜呢”。
要弄清楚这种安静背后藏着什么,得像刑侦一样捋证据链。日本车企在乘用车领域的展台布置,总共10个本土品牌,海外品牌也只有5家,你可能觉得这像是疫情期间的小型会议——如果和慕尼黑的61家、上海的70家相比,这种“极简风”就是放弃了抢镜的所有权利。展台不是越大越好,毕竟空谷回响的,往往是坏消息。展览前一晚,日本首相和美国总统的会晤,还有那份价值5500亿美元的美日投资清单,都在空气里晃了一圈,像是给这场安静下了马后炮。
你可以用专业的行业眼光来解读——这不是日本不想“热闹”,而是现实正把大家的嗓子按住了。日本移动出行展上的主角不是实车、不是量产,而是“愿景”二字挂满全场。这不是炫技,而是对现实的某种温柔抵抗。丰田与雷克萨斯摆出的全地形电动轮椅、四足步行工具、运动化MPV,仿佛在用未来给当下打鸡血。“愿景”之所以最大,是因为电动化赛道上,日本错过了锂离子电池的第一班车,又在固态电池上盼了太久,结果连发车时间都还没定。软件定义汽车的口号吼了半天,今年还是丰田的新RAV4才试装首个平台。不是不努力,只是起步晚了些。
日产和丰田之前还乐观地“牵手”,准备一起研究怎么跟上电动化的班车。结果,合作备忘录签了,控股公司计划讲了,最后合并谈判还是黄了——车企联手这事儿,果然不是撒狗粮就能办成,更多像是一起凑餐钱最后谁都没掏钱包。
如果用数据说话,日本车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2020年高点24.1%跌到2024年的11.2%,五年不到,直接戳破了增长梦想。美国市场更不客气,特朗普政府的25%惩罚性关税直接挤掉了利润,谁都知道薄利怪不得经销商要抱团喊苦。彭博社说日本主要车企一年内能损失190亿美元——这比东京湾的潮汐周期还让人揪心。
所以,日本车企用“愿景”展现存在感,但愿景能变成现实吗?我们在现场看到的结果是:日产暂停了北美两款电动跨界车项目,本田新纯电系列要等到2027年以后才能铺货。这不是愿望太大,是供应链和技术兜不住,关税把底裤都揪走了,哪还有脸谈“理想照进现实”。
不得不说,日本车企的安静,天生带点悲壮色彩。但这个故事里,突然闯进一条后来鲶鱼——比亚迪跑进K-Car细分市场,拿出首款纯电轻型车Racco,就像刑警队突然来了个练散打的新手,打乱了旧有的秩序。铃木社长直言:比亚迪是“巨大的威胁”。这话从嘴里吐出来的时候,带着点无奈,也像是老球员见到新秀不得不派替补联防。
鲶鱼效应,其实就是“外来者+扰动”定律。特斯拉当年在中国也让原有企业胆战心惊,如今中国新能源产业链花了十年补完所有漏洞,成了全世界车企的“坑友”。日本比起中国这条鲶鱼,电动化推进慢得像“四十公里限速”,纯电车只占1.35%。如今不止拆中国车学原理,连合作都开始了——日产、丰田找中国公司Momenta做高阶辅助驾驶,和华为弄智能座舱。日产N7的智能化水平快赶上中国新势力,卖得也挺香。合作不是附庸,讲究“1+1>2”才算有诚意。
折回到这场风静云淡的展会,能看出来日本汽车产业的心思:是继续“押注北美”,还是“转身向东看”?地理上,中日不像美日那样隔着大洋,是天然的产业邻居,拼科技协同高效又便捷。但现实里,日本还是偏向美国这边,毕竟吃惯了北美主食,哪还管自己家里厨房能不能升炉灶。这种舍近求远的选择,有点像刑侦队员非得绕大圈查案,眼前线索不用,非等别人递材料。
专业观察者都明白,“安静”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里藏着的看不见的裂缝。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在现场直言:日本没有成熟的自动驾驶团队,只能靠政府牵线外资来“倒逼”创新。问题来了——日本车企未来的路,究竟是继续挥舞北美投资大旗被动承压,还是和中国成立“歼击小队”,在技术和供应链深度合作里找突破口?
案卷还没合上,展会也还没散场。安静之后,会不会有新的爆点,再把这潭水搅浑些?未来的路,也许要靠每一家企业自己的“破案本领”。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怎么选?继续把愿景挂到墙上,还是把协同搬到供货名单里?这道题,答案只在下一个展馆的脚步声里。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