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汽车百万台下线,创始人被限高,车企拖账期问题引热议

知乎大瓜吃到撑,最近汽车圈又冒出让人挠头的剧情——零跑汽车一边还在为第100万台新车下线欢呼雀跃,一边创始人就莫名其妙陷入高消费限制,被亮了“失信人”的红灯,说是因为子公司的三百多万货款纠纷,大家一听金额觉得还挺“小”,结果在行业里炸出了惊涛骇浪,原来背后隐秘操作远比表面复杂,谁说不是一场关于企业账期“潜规则”与生态自救的大型真人秀?

零跑汽车百万台下线,创始人被限高,车企拖账期问题引热议-有驾

咱先按下“百万台下线”的热搜,细品这套剧情,到底哪里出了bug?你看账款周转天数,被曝竟然达到了182.52天,不用计算器,纸上随手一项除法,早已超过《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规定的60天,甚至把行业公认的标准都踢到一边去了。表面上是零跑一家公司拉胯,但实际上这事像是照出了国内车企普遍“拖账期”的嘴脸。更狠的是,这次朱江明出面说“限高令解除”,还甩锅给“车辆过户流程疏漏”,认个“团队有点不足”,咱听着像极了年终总结里逮着失误就推锅的套路——究竟是系统问题,还是企业惯用的“拖到账期以换规模”的老招数?互联网都讨论疯了。

零跑汽车百万台下线,创始人被限高,车企拖账期问题引热议-有驾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先别急着下结论,毕竟这种“账期越长,扩张越快”的行业隐疾,已经不是零跑“独家定制”,而是整个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种“发育惯性”。行业报告冰冷的数据打脸,一查今年国内车企的平均账期,竟然还在170~200天徘徊,和“国际大牌”比起来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丰田和特斯拉这种巨头都能把账期卡死在60天之内,说白了,中国车圈这摊子“账期泡沫”早就到了临界点,零跑不过是第一只被戳爆的“气球”。

你说车企为啥老爱拖账期?其实很容易懂,把上下游的钱当“无息贷款”,资金链一宽松,规模扩张有底气,运营压力一减,谁不乐意?纪雪洪教授的话不容忽视,业内早就形成了“长账期=生存空间”的灰色逻辑。零跑这几年增长贼猛不假——销量直线飙升45%,去年卖出30多万辆,但实际账上亏空也十分亮眼:净亏18个多亿,毛利率还负成了-2.3%。这样看来,靠拖账期“续命”的方式,无疑是饮鸩止渴,谁要是还有点记性,回头看看那些被拖垮的配件厂,感慨是有原因的。

进一步扒拉行业数据,又是一箱干货。十二家样本车企账期平均已飙到171天,北京、广州的小鹏、北汽蓝谷这些品牌就更夸张,账期能“加班加点”到230天之上。而德国那些老字号,梅赛德斯、宝马们,人家也就40.5天。账期拖拉出多大代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今年的报告直接扎心说,八成以上的中小配件商利润不足3%,账期成本竟然达到34%。有老板在浙江做刹车片的,给新势力车企供货三年,货款拖了十一个月,临倒闭了给了张60天账期承诺书,但转眼又搭了一个“降价15%”的新合同,妥妥的“大忽悠”加“二次伤害”。这像不像你等工资,HR说下周发,然后附带降薪通知,你还能笑得出来吗?

下游厂商的反噬效应愈演愈烈不是瞎说,自去年来,已经有37家汽车零件厂因应收款超总资产七成直接倒闭,河南有个轴承厂老板甚至为了追账款去外面借高利贷,结果利息都超过欠款十倍,纯属“入不敷出”的悲剧现实。资深分析师周新越直接点评,这种主机厂把账期无限拉长,就是把融资风险甩到中小供应商身上,供应商没钱还哪来的研发?最后链子断了,主机厂自己也不能好好混,零跑就是亲身示范一波。别的合作方都开始强势了,预付款额度一提再提,“你不给钱我不供货”,比起当初求车企供货,现在直接变成平起平坐——账款面前没有龙凤,都是现金流的小蚂蚁。

零跑汽车百万台下线,创始人被限高,车企拖账期问题引热议-有驾

说到性价比,零跑其实在某些技术上还真不是“底线玩家”,自主三电系统一度让它风头无两,但品牌信用才是真正影响命运的那根红线。此次区区361万欠款就能把创始人送上“失信风云榜”,竟然连融资、品牌形象都跟着受伤,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实让人细思恐极。有业内大咖直说,零跑的疏忽反映了日常财务制度的松懈,一旦失信标注,不止资金链断裂,融资渠道也跟着缩水。据企业信用网那边的数据,失信记录让债券发行成功率大跌,民间借款利息飙升到法律保护之上。零跑虽说有45亿存款,但短期负债也有三十几亿,财务杠杆一没把控好,融资成本就得提高,研发自然变得囊中羞涩。

供应链信任也成了零跑躲不过的难题,“低价低质”标签一贴就难洗白,零跑车型的投诉量直线上了800多起,啥车机卡顿啦、续航虚标啥问题全都堆一起,行业专家章弘坦言,中小企业其实都是靠贴现过日子的,主机厂一旦失信,谁还敢跟你玩命?优质供应商宁愿服务那些账期有保障的品牌,把风险控制住。现实点讲,弱势品牌很容易被边缘化,“低端锁定”逐渐成了零跑挥之不去的魔咒。你在社交平台随便刷刷,车主们已经很怕了——“这几百万都不还,售后能行吗?”信任坍塌带动中高端转型受阻,均价只有12.8万元,比18.5万的行业平均差一截。专家朱云尧的话说得很扎心,60天账期不是选修课,是基础项,谁砸了自己的信用,基本没资格说自己是“行业先锋”。

零跑汽车百万台下线,创始人被限高,车企拖账期问题引热议-有驾

转型路径怎么走?在2025年《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要正式雷霆上线的时候,“延账期保规模”的玩法都是明日黄花,谁再耍小聪明必然翻车。上汽集团干的那波就很有代表性,不仅白纸黑字承诺60天付款,还取消了汇票结账,新能车销量一口气涨了五成,自主品牌占比也压过了大格局。这种车企敢和上下游抱团共赢,不再把供应商当提款机,资源正向循环起来,钱流进来,技术跟上,市场往前冲,说白了,企业生态才有未来。

政策的手不软,行业大佬也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不是喊口号。截至今年六月,国内一线车企纷纷承诺账期不超60天,周新越测算,这波操作能释放上千亿现金流,中小企业不用天天催款,更多资金直接砸向研发,车企没钱玩金融,就得靠创新。纪雪洪也提醒说,光账期承诺还不够,还得防着变相“降价补差”,监督体系不能松,中小厂家的底线也得有人管。

零跑汽车百万台下线,创始人被限高,车企拖账期问题引热议-有驾

企业打破怪圈要靠自己觉悟,短期内零跑得先把合规补起来,别再出低级失误;长期则要修炼三大绝技,第一,现金流管理得像打怪升级一样稳,比亚迪就是现金流大神,账期能做到127天,比行业平均还低。第二,技术能力不掉线,像江苏某芯片厂,靠专利逼车企提前付钱,证明技术才是硬通货。第三,生态协同要给力,上汽组建“大乘用车执管会”,链条打通,账期自然优化。这一招说白了就是“抱团取暖”,谁有话语权谁就能定规矩。

供应商也不傻了,湖北某座椅厂早接入国家级平台,违约立刻同步征信,行业一联合,欠账车企都不敢再装死,甚至有过集体断供,逼到车企赶紧把钱结干净。这种“你不讲信用我就拉黑你”的双向约束,才叫真正的契约精神落到实处,合同不是纸,信用成了流通货币。

零跑汽车百万台下线,创始人被限高,车企拖账期问题引热议-有驾

零跑的这一波,从百万台荣耀到创始人限高,前后不过一天,堪称行业生态变革的典型小剧场。从此以后,靠价格战和资金拖延混江湖的路已经堵死,谁还有点理想,都得转身求信用和口碑。教授朱西产那句狠话,多少有点总结意味——靠拖账期混日子的企业,天理不容,早晚该收场。

产业升级是场马拉松,不在于谁冲得快,而是谁能把合同、现金流、研发、信任做到齐头并进。扩张和合规,一只脚踩在油门,一只脚落在刹车,谁失了平衡就掉坑。上汽这种能给账期承诺的企业不多,高效管理才是护城河,供应链每一环都吃到信任红利,品牌资源市场一体化,才有资格笑到最后。企业高度承诺不是嘴上说说,谁敢用信用做底气,谁才是真正的行业“人生赢家”。

写到这里,咱忍不住想跟大家唠一句:你怎么看待车企“拖账期扩张”的套路?信用真的比价格更可贵吗?评论区聊聊,鸡腿我请!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