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士M817亮相成都车展,配华为ADS,价格对阵豹8和坦克700

门口围着不少观望的人,阵阵闪光灯下,一辆轮廓硬朗、尾部外挂“小书包”的SUV正安静地伫立。车身5100毫米的长度占据了展台不小面积,相比之下,围着拍照的记者们倒成了点缀。铭牌下的“华为乾崑ADS 4.0”字样引人注意,甚至有人凑近,试探性地戳了戳玻璃,仿佛能摸出点未来科技的温度。成都这个汽车渐成重镇的城市,向来火气十足,但今儿个在猛士M817展台边,气氛难得有点悬念。31.99万的起售价,非承载式车身加“华为”BUFF,摆明了是来和方程豹豹8、坦克700Hi4-T一较高下的。只是,胜算究竟几何?

如果你是这人堆里的一员,会怎么选?新面孔,还是老江湖?你会因为某个“黑科技选装包”,或者一两条“金属质感的钢琴式物理按键”,果断地把钱掏出来?还是只觉这又是一场看似热闹、实则套路的“营销盛宴”?

猛士M817亮相成都车展,配华为ADS,价格对阵豹8和坦克700-有驾
猛士M817亮相成都车展,配华为ADS,价格对阵豹8和坦克700-有驾
猛士M817亮相成都车展,配华为ADS,价格对阵豹8和坦克700-有驾

先捋下信息,别让宣传滤镜挡住了推理的视线。猛士M817的配置表并不单薄。雄魂美学2.0外形标签、窄条幅梯形格栅、多边形止戈为武2.0大灯、前后隆起轮眉、防擦护板——把“硬派”标识一股脑种上身。内饰线条趋于平直、双辐式多功能方向盘、大尺寸中控与物理按键并存,看得出来想在“智能潮流”与“传统金属感”之间搭个小桥,心思还挺细。

跑分环节也不含糊:插混动力,1.5T发动机加电机,505kW最大功率、848N·m扭矩,加速破百5.2秒,综合续航1300km。数据虽说好听,但如果你习惯了“3点几秒破百”的电车,或者更喜欢浑厚的声浪,这份成绩单可能更多只图个心理安慰。

证据链再补几条。此次成都车展,M817不掩身份,高调空降同为华为加持的豹8,和主打3.0T大排量、价格更“硬气”的坦克700Hi4-T的阵地。豹8激进地玩起7座、车顶无人机,意在拔高科技趣味和生活场景。坦克家族,牌面是动力,细节是那副太过熟练的操控调校。几家各抱自家法宝,都知道智能、电动、混动,已是新战场的门票。

市场表面红得发紫。可理性分析下,每台车都不是省油的灯。消费者该信谁?情怀、数据,还是那句兜里余额决定一切的扎心实诚?

从推理线索看,猛士M817算不算“值得下注”?首先,非承载式车身+智能驾驶,定位上确有差异化。它把硬派越野与AI辅助真正放在一张桌上博弈。这不是妥协,大概率是希望借智能红利,一脚踏进城市和越野两条河。但问题在于,这两头的期待其实很难统一。硬核越野党素来对品牌和机械素质极挑剔,不是凭“外来品牌+华为”就能轻松收买人心。另一方面,追捧智能驾驶的主流大多更青睐“开起来像手机”的习惯感,这群人未必真愿驾驶一台“越野肥牛”上下班——何况现在环保限行政策在大城市已虎视眈眈。

其次,价格战与品牌认知之间,M817确实手里牌不多。起售价虽然低于坦克700Hi4-T,但面对豹8拉来的科技背书和主流口碑,猛士很难一骑绝尘。目前“国产高端越野”之争有点像顶级球星自由转会:颜值、实力、化学反应,缺一不可。M817在展厅里很威风,上牌上路后,能不能杀出来,还得让市场抉择。

换句话说,技术与市场情感的融合,本不是一道选择题。M817押宝的“智能硬派”,对某些人来说是新鲜,对另一些人却是“无用升级”甚至“多余发烧”。提前快进五年,硬派越野和智能驾驶到底会不会融合成爆款?这恐怕连华为工程师都没法打包票。——我的现实经验告诉我:越野圈子能包容新势力,但每一次新势力想翻台,都付出了血的成本。

当然,站在尸检台旁久了,我这种“刨根问底”的职业毛病,很难不为智能驾驶的“复杂工况”操点心。越野路况下的自动驾驶,真能不犯晕?一旦硬派越野的“硬”,和自动驾驶的“傻白甜算法”不合拍,拧巴出来的产品体验,可不只是麻烦那么简单。就像大家都信法医能还原真相,可现场的每一根毛发,都有概率让你抓瞎。

猛士M817亮相成都车展,配华为ADS,价格对阵豹8和坦克700-有驾

对自家行业的无力感,有时也挺适合用在看新车:每一条亮眼配置和参数,都是藏着牙齿的笑。智能化背书本没错,但它永远是把双刃剑,更何况它还得先过越野玩家的火眼金睛。

价格卷到这个程度,功能堆成这幅景象,其实只是下注人的虚张声势而已—— 赌桌上的人,各凭能力冷暖自知。大部分消费者,恐怕没有那么多“品牌忠诚”或“科技信仰”,更多的时候,是冲着朋友圈能不能多刷几次屏,甚至就是和邻居“谁先提新车”比比高低。

猛士M817亮相成都车展,配华为ADS,价格对阵豹8和坦克700-有驾
猛士M817亮相成都车展,配华为ADS,价格对阵豹8和坦克700-有驾
猛士M817亮相成都车展,配华为ADS,价格对阵豹8和坦克700-有驾

说到底,硬派越野进入智能时代,是进化、是噱头,还是一场无休止的技术冗余拉力赛?哪个品牌最终站稳,是靠营销,还是靠用户真实口碑?这场牌局才刚发牌。

问题放在这里:你愿意为新品牌、为一套“还在进化”的智能系统买单,承担技术和产品不可预知的风险吗?还是更倾向有传统、有历史包袱的“老炮儿”,为靠谱买单?我没有答案,市场也没给出终局。也许五年以后,“硬派智能越野”会成为笑谈,也可能把曾经的怀疑论者钉上耻辱柱。谁能给出确定答案?等你在下一个车展,看展厅前是人群,还是空椅,就该见分晓了。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