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买新能源车的人越来越多,一问身边的朋友,十有八九都在聊什么智能、科技、未来感。
可真要让他们吐槽,这些所谓“先进设计”到底有多方便,嘴角一撇——十个有九个得说“这都谁设计的?”我就纳了闷了,这些设计师是没开过车吗?
还是觉得我们这些司机手脚比特斯拉的AI还灵敏?
先说说半幅方向盘,这玩意儿真是让我迷惑。
家里买车的侄子,非得买个带半幅方向盘的,说这叫酷,和F1一样。
我寻思着,你平时上下班堵在五环,前面一脚刹车一脚油门,你开F1干啥?
F1车那方向盘,左右一扭到底,家用车方向盘转半天还转不满,你半幅了要是遇到急事儿打方向盘,手抓不住那空当,方向盘直接滑过去了——这要真跑高速上,分分钟演绎一出“速度与激情”,不过这激情你承受不起。
难不成现在设计师都觉得,转弯和摆pose哪个更重要?
再说说按键转向灯,这真挺考验人。
原来一个拨杆,闭着眼睛都能摸到,下意识就能操作。
现在好了,非得拆了做成按键,还故意分开放两边。
你单手开车还想打转向灯?
做梦呢。
等你一边转方向盘一边找按键,估计下一个路口早错过了。
还有那种半夜摸黑开车,方向盘都打了小半圈了,你手都快按到音响上了,转向灯还没打出来,司机心里一万头羊驼跑过。
设计师你们下班不堵车吗?
你们都靠精神感应打灯?
隐藏式门把手也是迷惑行为大赏之一。
以前拉个门把手,伸手就开,现在搞得像开保险柜似的。
先捅一捅,等它弹出来,再使劲一拉。
冬天北方冻个三层冰,门把手冻在里面,你是撒泡尿还是找个打火机烤一烤?
真遇到什么紧急情况,车门打不开,谁给你时间慢慢弹门把手?
你以为大家都喜欢“极限挑战”吗?
安全不安全不重要,关键得酷——这思路我是真没法理解。
设计师们是不是觉得,生活不需要实用,只需要科幻?
实体按键消失,全是屏幕,一说就是“科技感满满”。
用不着的功能恨不得都塞到屏幕里,连调音量、开空调都得点屏幕,还要先点两下菜单;有的车甚至连挂挡都得在屏幕上点。
你说万一屏幕死机了,打电话给客服问怎么挂倒挡?
开车本来就得分心看路,现在还得天天练眼明手快,手指一抖戳错了,可能导航变成了开天窗。
都说语音助手能帮忙,可开车的时候就不想说话不行吗?
难道车主就没有不想跟机器聊天的时候?
我是真想问问,有多少人开车愿意跟语音助手较劲?
这不是科技,这就是折腾人。
讲到无遮阳帘的全景天窗,想到那天我坐朋友的新能源车,太阳大得晃眼。
他跟我说,没遮阳帘这是新趋势,阳光直接晒进来,健康!
我说你这不是健康,是烤箱。
北京夏天三十七八度,车里坐十分钟脑门都能煎蛋。
全景天窗本来是好东西,视野开阔,可你设计不加个遮阳帘,是不是纯追求好看?
设计师你们家房子有窗帘吧,车上怎么就不想到了?
难道你们不怕晒?
其实说到底,新能源车的很多反人类设计,本质上都是在“为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
车是拿来开的,不是拿来凹造型的。
我们买车,是希望它安全、方便、舒适,而不是让每一次上路都像参加一次真人版解密逃脱。
你说这些新设计,真的是进步吗?
还是说跟风过头了,离实用越来越远?
设计师是不是觉得,能把科技塞得越多越高级?
可科技不是摆设,是要解决问题的。
你说一个大屏幕,开车的时候你敢一直低头看吗?
比起美观,我更愿意手摸到就能操作的按钮。
你说语音助手能帮你干一切,那你语音识别一次识别不出来,喊了半天空调不开,是不是还得自己伸手?
你说隐藏门把手能改善风阻,那真要遇到危险进不了车,风阻再低你也没命开。
我们得问一句,汽车设计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是让车变成手机,还是让车安全、好用?
车是交通工具,不是展览品。
科技感是个好词儿,可好看不能等同于好用。
就像以前流行智能手表,能测心率能测睡眠,结果用一阵都变成看时间的了。
车也是一样,最终用得最多的还是最直接、最顺手的那些功能。
再说一个现实问题,中国的路况跟国外不一样,冬天冷、夏天热,高速堵车频繁,路上状况千变万化。
你设计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真的有考虑过中国司机的日常需求吗?
有多少设计师是真正开着自己设计的车,经历过北京的早高峰,尝过哈尔滨的冬天,体会过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开车的手忙脚乱?
如果你的设计只是停留在PPT上,那就是给同行炫技,不是为用户服务。
当然,我不是说所有新能源车都不好,也不是所有新设计都没用。
有不少新的智能辅助驾驶,自动泊车、行车记录仪集成进系统,真是帮了不少人。
可你把最本质、最常用的操作搞得越来越复杂,这不就是舍本逐末吗?
我就想问一句,你们真觉得我们买车,是为了体验技术的“障碍赛”吗?
有些东西是可以创新的,比如动力系统,比如更环保的材料,比如更智能的互联功能。
可像方向盘、转向灯、门把手、遮阳帘、实体按键这些,已经被几代司机证明好用、靠谱的东西,为什么非得推翻重来?
创新不是全盘否定,得在实用基础上去改进。
你真想玩新花样,能不能也留个“老人模式”,让我们这些手残党也能轻松驾驶?
其实,买新能源车的,多半是图个新鲜、图个省油,最后还是要用来日常代步、接送孩子、上下班。
这些奇葩设计,等你用上一阵子,保准各种不顺心。
你说你是用车的,还是被车“玩”了?
有时候车主之间聊天,都变成比惨大会:今天方向盘差点打飞了,明天门把手又弹不出来,后天屏幕死机没法挂挡。
要不要的全是“科技感”,结果全成了“尴尬感”。
说到底,车还是那个老逻辑,安全、好开、顺手才是最重要的。
智能化不是让人觉得复杂,而是让人轻松省事。
你看人家有些老牌车厂,虽然科技不一定最前沿,但用着顺手、开着安心,这才是真正的“人性化设计”。
如果新能源车搞来搞去,最后大家都吐槽不止,那科技感再强,也成了鸡肋。
有时候我在想,新能源车要不要招一批老司机或者老年人当体验官?
让他们天天开,天天按,天天开关门、打灯、转方向盘。
用个几个月,再来评判这些设计是不是“好用”。
毕竟,只有经历过真实生活的考验,才能知道什么叫好设计。
纸上谈兵,PPT上炫技,最终都逃不过用户的真实反馈。
最后,我想送给所有汽车设计师一句话:离开实验室,走进生活。
别光顾着创新,更要尊重常识。
汽车不是艺术品,是工具,科技终归要为人服务。
别让我们这些用车的,天天喃喃自语:“你到底开过车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