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营收破1500亿背后的冰火交融:利润下滑14%,新能源却暴涨126%!

8月14日,港交所挂出吉利汽车2025年中期业绩:总营收1503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7%;总销量140.9万辆,同比激增47%,市场份额首次突破10%大关。

而另一面,归母净利润92.9亿元,同比下降14%,数字形成刺眼反差。

这张“喜忧参半”的成绩单背后,一场静默的战役正在打响——新能源车以72.5万辆的销量和126%的增速狂飙突进,在吉利整体销量中占比51.5%,首次超越燃油车。

吉利营收破1500亿背后的冰火交融:利润下滑14%,新能源却暴涨126%!-有驾


新能源爆发:转型的胜利与代价

2025年上半年,每卖出两辆吉利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三大品牌矩阵——吉利、领克、极氪集体发力,在新能源赛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银河系列成为最大爆款制造机:54.8万辆销量、232%的同比增长,7月底累计销量突破120万辆。

在主流纯电SUV市场,银河E5月均销量稳稳过万;而定位高端的极氪009持续领跑豪华MPV市场,领克900则跻身全尺寸混动SUV前三。

新能源车销量暴涨带来结构性调整。当银河这类面向大众市场的产品占比提升,单车平均销售收入下滑1.4万元至9.6万元。

同时,新能源车型高昂的电池成本与持续波动的原材料价格,让生产成本上升15%以上。

吉利营收破1500亿背后的冰火交融:利润下滑14%,新能源却暴涨126%!-有驾


利润下滑的背后:成本暗礁与战略蓄能

在净利润同比下降14%的表象之下,吉利正经历一场“换血式”转型。

研发投入激增40%,800V高压平台、自研芯片、自动驾驶技术——这些面向未来的技术短期内难以兑现回报。

营销和渠道扩张同步加码,尤其是极氪独立渠道的建设投入巨大。

若深入财报肌理会发现另一组关键数据:扣除外汇汇兑等非核心损益,核心归母利润达66.6亿元,同比飙升102%。这一数字揭示出吉利主营业务造血能力的真实提升。

“一个吉利”战略的整合效应开始释放红利:销售费用率降至5.6%(同比下降16%),行政费用率压到1.9%(同比降26%),研发费用率从7.7%优化至5.6%。

吉利与极氪的合并预计年底完成,研发环节每年可节省数十亿元,联合采购去年已额外节省几十亿元。

吉利营收破1500亿背后的冰火交融:利润下滑14%,新能源却暴涨126%!-有驾


短板与进击:300万辆目标的攻守道

面对亮眼成绩,吉利汽车行政总裁桂生悦依然清醒指出三大短板:海外市场缺口、单车毛利下滑、品牌建设不足。

海外市场成为明显软肋:上半年出口销量18万辆,同比微降8%。但新能源出口同比增长146%,展现出强劲潜力。

吉利已在埃及、印尼布局生产基地,极氪登陆德国市场,领克进入多米尼加、老挝等新市场,欧洲用户认知度超16%。

基于上半年超预期表现,吉利将全年销量目标从271万辆上调11%至300万辆。为实现这一目标,下半年将推出5款全新智能电混产品,包括极氪9X、领克10 EM-P、银河A7等重磅车型。

这些新车将首次搭载千里浩瀚H3方案、雷神醇氢EF技术等创新科技,高端产品的密集投放有望拉升整体毛利率。

吉利营收破1500亿背后的冰火交融:利润下滑14%,新能源却暴涨126%!-有驾


结语

“只有大合并才能让一个吉利走向辉煌”,桂生悦在财报会上的宣言,点明了这场整合战役的终局。当银河E5开进东南亚工厂,当极氪009驶入德国展厅,吉利的全球棋局正在重组。

财务数字的短期波动,掩盖不了技术投入的长期蓄力——从雷神电混系统到星睿AI云动力2.0,从神盾金砖电池到全域AI数字底盘。

转型的本质,不在利润报表的光滑曲线,而在核心竞争力的重新定义。

互动话题:当一家车企新能源占比过半但利润下滑,你认为这是转型必经之痛还是战略隐忧?
支持方:技术投入必然先于回报,市占率突破10%证明战略正确
反对方:规模扩张依赖价格战,盈利模式尚未跑通令人担忧
中间派:阵痛期可以理解,但需警惕长期“增收不增利”的行业困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