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寄予厚望的特斯拉对手,国内唯一直营店也告停!上半年在华销量只有69辆,市值暴跌至1800亿元

上海前滩的那家极星(Polestar)直营店悄然关门了。 这个曾被业界吹成“有望掀翻特斯拉”的外来豪门,如今在中国彻底收缩阵地——最后一家直营门店也不见了踪影。

极星方面解释称,这是一次面向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门店暂时关闭但线上服务不停,车主权益不受影响。 话听起来温和。

曾被寄予厚望的特斯拉对手,国内唯一直营店也告停!上半年在华销量只有69辆,市值暴跌至1800亿元-有驾

现实却很扎心。 回顾来路,极星2017年由沃尔沃和吉利合力打造,出身不凡。

2019年在成都建厂,同年在北京开了全球首家线下空间;2020年还宣布将量产概念车Precept,并在中国投产。 2022年通过与SPAC Gores Guggenheim合并登陆纳斯达克,股票代码PSNY,市值一度飙到276.29亿美元。

那时的热度像泡沫。 短短数年,泡沫破裂。

现在股价已跌破1美元,上市高位蒸发逾90%,总市值缩水到约18.67亿美元。 尴尬得很。

产品路线上的反复,是极星自伤的一刀。 极星1以超跑姿态亮相,定位稀缺且昂贵;极星2试图走量,却在短时间内大幅降价,让消费者对品牌稳价性失去信任。

后来推向“30万级复出”的Polestar 4,打出性价比旗号但未搭载激光雷达,销量未达预期,中国产线一度暂停,只能靠库存续命。 变动的定价和模糊的产品定位,让它既没有抓住高端溢价,也没吃下大众市场。

管理层动荡添了把火。 中国区领导换了七任。

全球高管也几乎翻新过,CEO、CFO、COO都被替换。 人心不稳,决策难以连续。

与此同时,企业在成本端频频收紧。 早在2023年就开始裁员并冻结招聘,直营渠道成为被砍的对象之一。

门店关停的背后,不只是销售渠道调整,更像是资源收缩的明确信号。 数据进一步刺痛人心。

曾被寄予厚望的特斯拉对手,国内唯一直营店也告停!上半年在华销量只有69辆,市值暴跌至1800亿元-有驾

2025年上半年,极星在中国仅交付69辆。 4月和5月为零交付,6月也只卖出6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市场的增长势头:上半年全球销量突破3万辆,同比增长超五成;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零售为14192辆,前三季度累计约44482辆,均呈上升。 问题在于:为什么全球在涨,中国在退?答案并非单一。

国内竞争太扎实。 国内品牌进化太快。

比亚迪、特斯拉在华持续压价,蔚来、小鹏等在智能化体验上更贴近本土用户习惯。 消费者对智能座舱、自动化驾驶的期待越来越高。

极星并没有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电动车平台,很多技术仍依赖沃尔沃生态,这在速度与成本上都显得吃亏。 再加上价格策略反复,无疑让消费者观望、流失。

还能翻盘吗?有戏,但不容易。 极星要做三件事:一,明确产品矩阵与价格逻辑,不要频繁调价,建立品牌信任;二,加速本土化研发,打造差异化的智能功能,给出买它而非国产或特斯拉的理由;三,稳定本地团队与渠道策略,不能边开刀边喊增长。

若只是把所有店面关掉,转向纯线上销售,那等于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让给对手。 说句直白的:在中国,光有身世和情怀不够。

你需要能打动人、用得顺手且价格合理的产品。 极星曾被视为“车圈的富二代”,但钱和背景都不是永久的护城河。

品牌要靠产品和服务说话。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也是机会所在。

结尾我想说,极星的这次收缩,是个警示,也是一道命题:外来高端品牌如何在中国这片海洋里既保持身份又能游得快?你觉得极星应该继续押注线上、放弃线下,还是应该重建本土渠道与研发投入重新出发?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