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纯电SUV市场价格战太残酷了,已经不是闹着玩,而是真刀真枪地肉搏。车子升级,不是小修小补,而是在判断市场和控制成本之间玩命。我觉得,极氪偏偏这时候推出了焕新7X,它一头扎进了20-30万这个最挤的“红海”,胆子真大。
你得明白,上面有特斯拉ModelY压着,人家量大。下面小鹏G6、智己LS6这些新车又不停地捣乱。想站稳脚跟,难。极氪这次没再只说性能,它把重点改成了升级配置。我看这背后,就是所有车企都怕的利润问题。
老款极氪7X是2024年出的,那会儿它就靠一个点:突破。它没做溜背,外形很正经,在那堆溜背车里很特别。而且,它有900V架构,加速快,充电也快,性能爱好者很喜欢。这个办法很有效,极氪在20万以上市场站住了。
但现在是2025年,一个亮点不够了。焕新7X直接改了路子,追求“全面均衡”,目标就是没短板。空间变得最重要,布局弄得很好,得房率83.34%,同级领先。很明显,它想抓住那些需要实用的家庭用户。
舒服的配置提升得更多。老款只管驾驶员开心,新车把钱都砸给了后排。加热座椅、电动腿托、遮阳帘,都给你装上。他们说“MPV级后排”,这次我觉得是真的。
最让我吃惊的是标配,137项配置所有车都有。以前只有贵车才有的芯片、雷达、静音玻璃,现在基础款就有。为什么? 因为现在性能都差不多了,“诚意”才是王道。
这个变化就是它听了市场的话。现在买家很聪明,不为一两个亮点付钱,他们要所有东西都过得去。配置给得多,代价肯定大。均衡的背后,是极氪在算账,在成本上做取舍。
20-30万的纯电SUV市场就是个“绞肉机”,一点不夸张。这里有30多款车,每个月都在拼销量。极氪7X要面对三座大山:特斯拉的牌子和规模,比亚迪自己做一切的压价能力,还有层出不穷的新势力捣乱。
而且,现在消费者要求太高了,续航、智能、空间、价格,一个都不能少。任何一个缺点都会被无限放大。在这种环境里,均衡策略就成了最稳妥的选择。它不求第一,但保证没有明显短板。
我觉得,焕新7X在空间、续航、智能这些地方都做得比主流好。这种“我全都要”的想法,可以在同质化的市场里显得不一样。但问题是,配置堆得越多,成本压力越大。怎么在钱不多的时候做到“均衡不失控”,这才是考验极氪水平的时候。
极氪的办法是“精准取舍”。表面上137项配置是标配。但是,它在最关键的电池和驱动上做了区分:75度和103度电池版本差2万,四驱比后驱贵2万。
它这样做,既满足了不同人的需求,又通过核心部件的价格分级控制了整体成本。它避免了“为了堆料亏本”的尴尬。毕竟在价格战里,光有产品好不够,能挣钱的产品力才能活下去。
但对手们也没闲着。特斯拉在搞本土化降成本,比亚迪靠一体化压低价格,新势力在玩更灵活的配置组合。极氪的平衡术能不能长期有效,就要看它能不能在做大和做不同之间找到最好的答案。这和它的利润目标是死死绑在一起的。
极氪的利润压力其实早就有信号。虽然跟领克合并后亏损变小了,2025年二季度净亏损同比少了88.8%,毛利率也创新高。极氪品牌单车均价却在往下滑。它要实现持续盈利,需要更多的销量支撑。
焕新7X的均衡策略,本质上就是在“冲销量”和“保利润”之间找平衡:用高配置吸引人,提高销量。然后靠规模化和成本控制来摊薄支出。这个策略对公司的整体能力要求极高。
研发上,要能把高配置做到低成本框架里。供应链要靠规模拿到好价钱。生产端要保证效率和质量。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利润。联合采购能省5%-8%的物料成本,研发协同能省10%-20%的费用。这些降成本的手段支撑了均衡策略。
更重要的事是,均衡策略能不能变成持续挣钱的模式,市场说了算。如果焕新7X能像老款那样卖得好,甚至像极氪其他车一样在国外接到订单。
规模化效应就能进一步降低成本。这样就能支撑更多的配置升级,形成“销量好—成本低—利润高”的好循环。但如果销量不好,堆配置的成本就会变成一个大窟窿,焦虑只会更严重。
在性能参数都卷到天上去的2025年,极氪选择了“不卷性能卷配置”的中间打法。这说明它对市场变化很敏感,也是对自己资源理性安排。它打破了“靠一个亮点赢”的老办法。用“没有短板”的产品力来回应用户的真实需求。我觉得,这种务实的态度值得点赞。
这条路不好走。成本控制要非常细致,对手会怎么反应,极氪自身的能力,每一样都是考验。利润焦虑会一直跟着它。但从行业趋势当技术差距变小,“体验为王”的时代迟早会来。
极氪的尝试或许能给红海市场里的车企提供一个新方向:比起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参数第一,把用户能感受到的均衡体验做好,反而可能走得更稳、更远。至于这场“中间战役”的最后结果,就让销量和利润数据来给出最客观的答案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