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全民造富神话,为何摩托车江湖最终只剩一地鸡毛

有时候,我真想穿梭回九十年代,想看看那个摩托车刚一发动,邻里齐聚门口好奇打量的情景,究竟是有多魔幻。

那可是年代滤镜加满的时刻,谁家门前多了一辆,分分钟成了全村的生活C位。

摩托骑上马路,孩子升学、媳妇下嫁、干部下乡都有它挡道开路,风头正劲到小轿车都要让他三分。

说起来,重庆、广东、江苏,这三大生猛之地,曾经是全国摩托车养成系的主角团。

尤其重庆啊,厂区扩张声浪天天飙得像谁家早上炒辣椒,工人在摩托厂上班,那待遇跟现在进大厂做互联网工程师差不多——不明觉厉,家里人都沾光。

“摩托一响,黄金万两。”你要真当这是网络段子,那估计是没赶上当年那个全民造富的疯狂现场。

现在,时光机使劲踩油门,结果发现等你回来,再找昔日摩托的光环时,整个江湖已经变了样。

很难说究竟是哪一天开始,家里添只摩托换来的是一种集体沉默,而非昔日的艳羡。

产业繁荣没了,工厂声浪偃旗息鼓,街头摩托淹没在人群里成了背景板。

谁还记得当年嘉陵、豪爵、建设这些名字?现在还响亮吗?很多人只在快递员岗位或者外卖小哥背后的车尾牌上偶遇它们一枚LOGO。

曾经全民造富神话,为何摩托车江湖最终只剩一地鸡毛-有驾

这摩托“到底是怎么没落的”这个话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咱不妨像解谜剧一样,从头来一遍,抽丝剥茧,看看摩托江湖究竟是被谁“斩于马下”。

先说八九十年代吧,那是中国人刚刚发现自行车已经不足以承载梦想的年代。

汽车吧,太贵了,进口车更是天价,这种情况下摩托车就像从天而降的“民用超跑”,填补了都市和乡村之间的速度鸿沟。

当日本本田、铃木、雅马哈抢滩登陆,价格高到让人望而却步,中国厂商就使出聪明劲,不买可以,自己造,山寨无极限。

于是你就有了嘉陵、有了建设、有了大阳、有了五羊……这些名字,听着跟日系品牌能靠脸打个八分像。

曾经全民造富神话,为何摩托车江湖最终只剩一地鸡毛-有驾

其实讲真,那股子“抄袭和贴牌”的氛围简直像后来某些互联网公司,大伙都撑着自己是“中国本田”,直接标榜比本田还本田。

重庆摩托圈有老板西装革履、腰别大哥大,出门开奔驰喝红酒,做全球战略,这画面怎么说呢——就是小镇做题家成了产业风云人物的年度限定。

农村家庭把摩托当作小康标配,娶媳妇、孩子升学、攀比,各路人生节点很难绕开它。

但说到这个行业最核心的矛盾,还是在于表面的繁荣太过于喧闹,底下却全是虚火。

曾经全民造富神话,为何摩托车江湖最终只剩一地鸡毛-有驾

大部分厂商就像流水线上的选手,发动机、变速箱一股脑全照搬日本货,不肯花钱搞研发。

有必要吗?他们觉得没啥必要。模仿,快且稳,不花冤枉钱。

造出来的摩托外观能唬人,但一上路,质感和品质就露了怯头,出口到越南非洲吃香一阵,随后一片质量投诉。

最初的每卖一辆车利润能有几千元,经销商厂商喜笑颜开。

后来,大家蜂拥而入,竞争惨烈到风中凌乱,一个月一个价,一辆车只赚几百,赊账习惯还像烂摊子甩都甩不掉。

经销商卖车,钱却迟迟收不回来,全靠厂家不断促销——头盔雨衣发动机都送,还不止。

这个阶段的“内卷1.0”,如果换成今天的网络流行语,那就是“价格战狂魔”,拼得头破血流。

更离谱的是,一些厂商开始靠卖许可证挣钱,品牌授权搞得乱七八糟,整个产业圈像是泡沫经济的小型复刻。

短期看像是发财路,实则变成一场盛大的“击鼓传花”。

不过,真正杀死摩托产业的不是市场自我调节,而是现代工业社会熟悉的那一记铁拳——政策调控。

曾经全民造富神话,为何摩托车江湖最终只剩一地鸡毛-有驾

2004年前后,城市禁摩政策扑面而来。

摩托车事故多,抢劫事件加剧治安压力,噪音扰民,尾气污染,城市道路越来越堵,各种矛盾扎堆,摩托成了“隐患代表”。

禁摩令一出,什么上不了牌、进不了城、禁行禁路,对消费者来说,那是上路自由直接被扼杀了。

摩托厂生意人都没法往城市里卖,憋屈不说,日子变得特别难熬。

只好转向海外市场,出口到东南亚、中东甚至非洲,一度雄霸全球60%的出货量。

但你别高兴太早,好景没撑几年。

越南、印尼这些国家本土摩企踩着中国退潮的节点强势崛起,市场份额一抢就掉。

非洲用户被“低质摩托”坑怕,集体选择更耐用的产品。

海外的日本老牌厂商再度收割好评,口碑站稳了头。

内销市场凋零得快,外销市场也开始下滑,中国摩托产业瞬间跌入自由落体的“低谷区”。

2010年以后,中国摩托业直接进入决战局。

当年的红色国企如嘉陵、建设,虽有政策保护但也只能苦苦撑几年。

最后,不是被并购,就是彻底成了博物馆里的展品。

民企也没撑住,像力帆这样的传奇选手,老板尹明善志向远大,造汽车、搞地产还投资足球,听起来像梦想派对,但多线扩张最后把自己给扩没了。

到了2020年,力帆负债累累,不得不启动破产重组。

至于那些规模小的摩托厂,更是直接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

车间停工,设备拆卖,摩托厂工人转身成了外卖小哥、快递骑手,“摩都”重庆只剩几家大厂在苦苦支撑。

曾经全民造富神话,为何摩托车江湖最终只剩一地鸡毛-有驾

繁华褪去,真是只剩零星的车铃声和几句唏嘘。

曾经全民造富神话,为何摩托车江湖最终只剩一地鸡毛-有驾

说一千道一万,摩托车这个产业的兴衰其实特别像一部浓缩版的中国制造业警世剧。

往好了说,曾经全民造富一场热闹,但热闹背后,技术沉淀、品牌壁垒几乎没有。

野蛮扩张固然气势如虹,但没技术支撑终究难以抵御市场和政策双重打击。

市场一变风向,政策一来铁拳,产业就像被一拳击倒的选手,连爬起来的劲都没了。

你看,摩托业巅峰期哪里有自主研发,哪有品牌积累?没技术,只能靠低价。

结果呢,内销市场被禁摩令堵死,外销市场又被质量问题反向封杀,最后只剩一地荒凉。

这里头的教训,可能比一堆产业报表还管用。

突然想到现如今火爆到爆炸的新能源车赛道,隔着岁月也能闻到当年摩托的味儿。

厂商争先恐后涌入,资金大佬也疯狂下注,产能膨胀得跟打了激素一样,价格战一浪高过一浪,有些新势力其实还没攒够技术优势。

新能源虽说底子比摩托车厚:电池、电驱动、智能化这些核心环节中国已经有全球竞争力。

毕竟这赛道是国家级战略级别,格局不一样。

但咱要说一句“警钟长鸣”:任何产业要是只顾风口,不重技术、品牌、长期主义,最后下场未必不会摩托车轮回一遍。

曾经全民造富神话,为何摩托车江湖最终只剩一地鸡毛-有驾

你靠补贴,靠风口,靠噱头都不是长久的事,唯有技术沉淀和品牌价值,才能真正让中国制造走得久远,走向全球。

也许摩托车不会被历史彻底扫地出门,但它早已从“身份与面子”的象征降级成了送快递、跑外卖的基本工具。

昔日的荣耀,只能当成回忆去怀念。

摩托车江湖,最终留下一地鸡毛,是谁杀死了这个曾经让百万家庭热血沸腾的黄金年代?

政策调控只是导火索,技术停滞和品牌无力才是主因。

现在中国制造业在新能源赛道上狂飙,如果不吸取摩托江湖的教训,这场比赛还可能上演“盛极而衰”的既视感。

摩托的落幕,就像给所有产业老板敲响了一通警钟:风口能助推你一时,真正能支撑你走得更远的,永远都是看不见的技术和品牌价值。

要是只靠一次性的热情和资本狂欢,最终都逃不过大风卷席后的沉寂。

这既是摩托给中国制造业的一个影子,也是任何行业都无法逃掉的规律。

你说,摩托还会卷土重来吗?

或许有一天会,但那一定要有新的技术和品牌,才能重新上路。

想见识摩托盛世的同学,有啥难忘的记忆或者熟人故事,欢迎在评论区自曝一下。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