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断供,中国反制,夹在中间的德国大众,为何要“进口”自家车

朋友,最近你刷手机,是不是看到一个很魔幻的新闻?

说德国人可能要从中国进口德国大众汽车了。

一辆车。德国品牌。德国设计。结果,中国制造,再卖回给德国人。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绕?像不像一个三流编剧喝多了之后写的离谱剧情?魔幻现实主义照进生活了属于是。

但这事儿,它可能还真不是段子,而是一面镜子,把这个世界的草台班子本质,照得一清二楚。它告诉我们,在现实的引力面前,什么情怀、什么骄傲,都得先往后稍稍,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这出魔幻大戏的引线,是一家你可能听都没听过的公司,叫安世半导体。

你别看它名字平平无奇,在汽车圈里,这可是个扫地僧级别的存在。安世半导体,前身是恩智浦半导体的标准产品业务,总部在荷兰,后来被咱们中国的闻泰科技给收购了。

它干嘛的?简单说,就是造车规级芯片的,尤其是功率半导体。

这玩意儿有多重要?这么说吧,安世半导体就像是汽车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你平时开车,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要是抽风了,你的车窗升降、空调控制、发动机点火、甚至是新能源车的电驱系统,分分钟给你撂挑子。一辆现代汽车,身上没个成百上千颗它的芯片,都不好意思出门。

欧洲断供,中国反制,夹在中间的德国大众,为何要“进口”自家车-有驾

它就是汽车制造业里那个“稳定”的代名词,一个看不见的基石。

然后,剧情来了。

荷兰那边的神仙们,不知道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还是觉得这桩买卖看着不顺眼,开始对安世这家中资控股的荷企“加强监管”。具体操作你不用管,反正就是各种不让你好过。

紧接着,我们这边也不是吃素的,反手就对安世半导体的相关产品,搞起了出口管制。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神仙打架。

你来我往,一来一回,拳脚都往对方脸上招呼。问题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谁是那个倒霉的凡人?德国大众。

大众在德国沃尔夫斯堡的老巢,那个堪称德国工业心脏的地方,据说已经因为缺芯,停掉了高尔夫和途观的部分生产线。

自己的工厂停摆。工人在放假。生产线在吃灰。

怎么办?

总不能让骄傲的德国人,扭头去买隔壁法国人的雪铁龙或者雷诺吧?那还不如杀了他们。

这时候,大众的高管一拍大腿,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

为啥?

因为安世半导体虽然总部在荷兰,但它最大、最重要的封测基地,在中国东莞。这边的供应链稳如老狗,生产线开足马力,那芯片是哗哗地出。所以,大众在中国的合资厂,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生产一切正常,甚至还能加班加点。

这就形成了一个巨他妈讽刺的闭环:

荷兰人卡住了安世的脖子,以为能拿捏中国公司。

结果安世的主要产能在中国,中国一搞出口管制,直接反噬到了欧洲的汽车工业。

德国大众的本土工厂被釜底抽薪,快要揭不开锅了。

而大众在中国的合生儿子们,却因为身在中国,吃着火锅唱着歌,啥事没有。

现在,德国亲爹眼看要饿死了,唯一的活路,竟然是问中国的儿子“匀点粮”,也就是把在中国生产的整车,运回德国去卖。

你再品品这个逻辑。

这已经不是商业问题了,这是黑色幽默。全球化曾经被吹成什么样?资源最优配置,效率最高典范。现在呢?它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中央厨房,德国人负责研发菜谱(设计),美国人提供操作系统(软件),中国是那个最大的后厨(制造),大家分工合作,把菜做得又快又好。

欧洲断供,中国反制,夹在中间的德国大众,为何要“进口”自家车-有驾

结果现在,有人觉得后厨太大了不安全,冲进去把燃气阀门给关了,还想拔掉电闸。

他没想到的是,后厨自己备了发电机和煤气罐,不但能自己做饭,还能把饭菜打包好,高价卖给那个在餐厅里饿得嗷嗷叫的客人,而那个客人,就是之前研发菜谱的德国人。

这事儿骚就骚在,它把一个残酷的真相,扒光了给我们看:所谓的产业链安全,从来不是你拥有多少高科技,而是你能在多大程度上,不受别人掣肘地把东西造出来。

过去我们总说,中国市场大,是“以市场换技术”。现在风向变了,中国不光有市场,还有一套“不依赖你也能玩得转”的完整工业体系。这套体系,在和平时期看起来可能有点冗余,甚至“笨重”,但在这种全球供应链被人为撕裂的“准战时”状态,它就是压倒一切的“硬通货”。

它成了稳定性的来源。

你以为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瞎积薄发,弯道超车了?

不,朋友,这压根不是什么弯道超车。这是人家在直道上自己把方向盘拧断了,而你,只是在保持正常行驶而已。

大众现在就跟被绑架了一样,绑匪(政客)拿枪指着他爹(德国工厂),他妈(中国工厂)在旁边打电话说“儿子别怕,我这有饭,有肉,管饱”。

欧洲断供,中国反制,夹在中间的德国大众,为何要“进口”自家车-有驾

你说他吃不吃?

不吃,就得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市场被日韩甚至美国同行抢走,工厂停产,工人失业,最后在“骄傲”中慢慢饿死。

吃了,面子上是挂不住。德国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沦落到要“进口中国特供版”,这说出去,啤酒馆里的德国大叔能把桌子拍碎。

但商业的本质是什么?是活下去。利润,现金流,市场份额,这才是命。面子?面子多少钱一斤?能换来财报上的数字吗?能安抚嗷嗷待哺的股东吗?

所以,你猜大众会怎么选?

当然是选择“快种快收”的现实主义路线。中国的稳定供应链,这次属于是把“活下去”的机会,直接喂到了大众嘴里。甭管这饭香不香,它能续命。

所以,别再把“德国从中国进口大众”当成一个笑话看了。

这根本不是笑话,这是一道应用题。

这道题的题干是:当地缘政治的铁锤砸下来时,一个跨国巨头如何在两个撕裂的世界里求生?

答案很简单,谁能让他活下去,他就跟谁走。

这背后,是中国制造业角色的一次终极进化。从纯粹的“打工仔”,变成了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当外面的世界风雨飘摇,我们这里,竟然成了最稳的那个避风港。

欧洲断供,中国反制,夹在中间的德国大众,为何要“进口”自家车-有驾

这可能是过去三十年里,最值得玩味的一个商业故事。它比任何一份宏观经济报告,都更生动地解释了,什么叫“实力”,什么叫“现实”。

现实就是,当潮水退去,你才会发现,那个一直在吭哧吭哧埋头建游泳池的人,才是最牛逼的。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