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发现,整个汽车行业都像在摇摆,新能源、传统燃油、智能科技,怎么搞得我头都大了。尤其是像小鹏X9增程版这样的新车,硬是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你说它增程,续航达到1602公里,这个数据怎么说呢?按照我估算,小鹏官方宣称CLTC续航可以跑到452公里,估计实际日常开的话,可能会少个20%,所以我们得保守估计,实际续航差不多360-380公里左右,这还是在理想状态下。再加上它用的那套鲲鹏超级增程系统,750V的高压平台,支持5C快充,10分钟充个电大概能多出300公里续航——这个速度,简直让燃油车都不好意思比。
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小鹏X9的外部设计,从纯电版到增程版其实只是细节上的调整,但那前脸大尺寸的进气口,确实视觉冲击更强。这轮圈和隐藏式的A、B、C柱,悬浮车顶的效果倒还挺有趣的,感觉像个运动员穿着正式服装出场,既运动又不失档次。我的朋友李修理师傅打趣说:这车得修大小心,中规中矩的零件也没少,电机电池都在夹缝中拼命。听得我忍不住笑,毕竟,供应链问题搞得车厂们也挺头疼的。
说到供应链,我真有点担心。去年芯片和半导体的缺货,搞得国产自主品牌都得找备胎方案。这款新车,使用了高通骁龙8295P芯片,整个车载智能要比之前复杂得多。你可以想象,阅读一辆车的芯片算力就像看一个小脑袋,2250TOPS,能搞定大部分自动辅助功能,但还是得看供应稳定性。小鹏X9还搭载了三颗图灵AI芯片,总算不会像某些智能系统容易掉线或卡顿。
这让我想到,造车可不像造手机。手机可以用几百块买个处理器就搞定,但一辆车,包括钢板、悬架、传动,都得拼命捡料。比如悬挂用的空气悬架,工艺要求高得吓人,生产时就跟做陶瓷一样,能不能造好,得看供应商、工厂的技术。就拿底盘来说,小鹏X9采用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的布局,转向系统还能做到后轮转向,转弯半径只有5.4米。这绝对是认真做的,特别是在狭小街巷子转弯时,感觉整个车都把自己缩成一只乌龟。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曾询问过一些销售,问这车到底能不能跟别人实操对比——他们说,别看价格在35到37万,但综合配置——电池、底盘、智能辅助——都不含糊。比同级别的某些MPV,比如一线品牌,那些车可能续航少一半,智能系统还不一定能跟得上。而且,作为从研发到供应链都苦心经营的产品,小鹏X9的6个液压衬套,和空气悬架的调校,都是花大功夫的。你说是不是,很多人买车都不知道背后付出了多少血泪。
车的安全也很重要。小鹏X9的车身扭转刚度达到4,6000Nm/deg,配上9个安全气囊,整体安全性就像高强度的钢铁侠。但我还是在想,现在的采购成本上涨,能不能保证这些高端材料供应的稳定?也许明年才能见分晓吧。
说到智能辅助,三颗图灵芯片,算力达2250TOPS,真的是战斗力爆棚。现在的驾驶辅助,早已不是简单的自动刹车,而是融合车道、环境、甚至娱乐信息。这让我想到,也许菜单上的导航路由,都能靠AI判断出最优路径。在这之前,得考虑一些跳出框架问题——这车会不会因为某个算法崩溃,导致出轨?猜测中,没细想过这个极端场景。
说到车模样,车身尺寸也挺给力。从长宽高来看,到了5316/1988/1785mm,轴距达到3160mm,这里头其实暗藏不少门道。长了点,空间会更大,乘坐体验自然好不少,但也变得不那么易于都市穿梭。我们县城里,很多狭窄街巷子里,停车都得想想,这车会不会太宽?用上20英寸轮圈、隐藏式A柱,视觉效果就变得更运动、更有气场,但我总觉得这样的高端设计会不会买椟还珠?毕竟,买车还是要看实用。
(这个先放一下)我曾想,或许未来这车还会有个插电混动版本,像宝马、奥迪那样,推出不同的组合,给不同用车惯的人。从油耗角度算,B级车的油耗大约6.4L/100km,算心算也挺合理的——换成纯油车,可能油耗会更高,保值率也值得琢磨哦。
说了这么多,倒是真的觉得,小鹏X9不只是个科技大佬,更像是个忍耐加期待的组合。毕竟,行业这么折腾,谁也说不准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你觉得,这样的增程车,还能撑几年热度?还是……这只是个过渡?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